現(xiàn)在的釣友們都非常有冒險精神,有些釣友為了釣到獨特的魚類,常常深入到幽暗的洞穴中尋找地下河釣魚。這種獨特的垂釣方式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比較常見,這主要得益于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中有大量的巖洞,而巖洞中又都有地下河,地下河中棲息著各種珍稀的洞穴魚類,吸引了眾多釣友前去探索。
2020年8月,貴州都勻的釣友劉師傅在當?shù)匾惶幦僳E罕至的深山巖洞中,意外釣獲了一種極為罕見的洞穴魚類。據(jù)劉師傅說,這個巖洞位于山崖之下,洞口被大量的植物給遮住了,如果不是自己仔細查看環(huán)境的話,是很難發(fā)現(xiàn)它的。在進入洞穴后,自己就覺得有些冷,巖壁上滲出的水滴在水里時發(fā)出清脆的回響,讓他覺得這里可能連通著更深的地下河。
與普通江河中的魚類不同,劉師傅在這里釣獲的魚種也是外形奇特。他當時用的是蚯蚓,釣上來的幾乎全是一種身上布滿斑點的小魚,這些小魚的體型都在10厘米左右,最大的也不過巴掌大小。它們到底都是些什么魚呢?
這種魚在平原地帶是很少見的,但是在貴州、廣西等地的山區(qū)中卻時不時會有釣友釣獲,當?shù)氐尼炗褌儗⑺鼈兯追Q為木葉魚、滾子魚,至于它在學術上叫什么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它應該是某一種細鱗魚,因為大部分細鱗魚都是冷水魚,喜歡棲息在山泉與地下河的出水口附近。
在遠古時期,細鱗魚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江河湖泊中,這些水域水溫比較低、水質清澈,適宜細鱗魚的生存與繁衍。可是在最后一個冰河時期,全球氣候出現(xiàn)了劇烈的變化,北方地區(qū)的河流全都被冰凍住了,過于寒冷的環(huán)境導致細鱗魚種群全都開始向南遷移。它們順著河流南下,逐漸進入了西南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高海拔溪流和冷水環(huán)境為細鱗魚提供了新的棲息地,讓它們的種群得以延續(xù)下去。
細鱗魚的種類非常多,不同品種之間的差別也很大,不僅有體長只有幾厘米的小型魚種,也有體重可達數(shù)十斤的大型魚種。細鱗魚普遍具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特點,因而在飲食文化中歷來被視為上等食材。不管以什么樣的烹飪方式都能把細鱗魚的美味發(fā)揮出來,因此它在美食圈中一直都很有人氣。
在垂釣圈中,絕大多數(shù)釣友都認為把自己釣到的魚帶走吃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隨著近代以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過度開發(fā)、污染以及濫捕,細鱗魚的野生種群數(shù)量已經急劇減少。本身它對水質和環(huán)境變化就很敏感,有很多品種都走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因此,這里要特別提醒廣大釣友們,在釣魚的時候,如果釣到了細鱗魚,一定要謹慎對待。首先,可以觀察它的體態(tài)特征,比如鱗片大小、顏色、斑紋等,判斷是否屬于受保護的品種。不過由于普通釣友往往難以準確辨別,那最保險的做法就是無論它是不是受保護的品種,只要釣到細鱗魚,那就一律放生。這樣不僅能避免誤傷保護動物,也能防止因無知而觸犯法律。
在我國,不只是細鱗魚,大部分棲息在洞穴、地下河的魚類都是珍稀物種。由于它們長期生存在黑暗無人的環(huán)境中,對環(huán)境變化和人類活動是非常敏感的,再加上它們中有很多都被列為了保護動物,因此,在地下河釣魚,最好別把自己的魚獲帶走,而是全部放生。同時也要避免破壞地下河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以保護這些珍稀魚類的棲息環(huán)境。
總之,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不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我們對自然生態(tài)應盡的責任。只有人人自覺遵守規(guī)則,才能讓這些珍貴的魚類得以延續(xù),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享受到釣它們的樂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