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一篇培訓學習心得帖,作者參加了由陜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舉辦的全省社會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與專業能力提升培訓班,對培訓課程深有感觸,作者做了自我學習“要點及收獲”的書寫,現征得筆者同意發布于公眾號進行交流分享。
精準對接需求:從“供給思維”到“需求導向”的轉變
培訓中,“瞄準居民需求,玩轉社區資源”的主題讓我尤為觸動。過去,我們的服務常以“能提供什么”為出發點,卻忽略了殘障群體真正的“痛點”,我們曾單方面認為“知識獲取”是核心需求,卻未深入調研TA們在生活技能、社交融合等方面的深層訴求。通過此次培訓,我意識到,精準化服務的前提是“蹲下身子傾聽”。
未來,我們計劃建立動態需求反饋機制。針對心智障礙人士,對內繼續提供專業、接地氣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對外積極鏈接企業資源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只有將服務與需求深度綁定,才能讓公益資源真正“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品牌建設:讓助殘故事“被看見”
“社會組織品牌建設與傳播”課程顛覆了我對公益傳播的認知。長期以來,因為人力和資金的制約,維愛忽略了中心項目進程的“曝光度”,總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培訓中,講師強調品牌傳播應聚焦“賦能與希望”。這讓我反思:公益品牌的核心應該是腳踏實地做事情?做好事應該讓更多人知道。今后維愛打算運用自媒體為心智障礙者群體代言,因為“最好的傳播,是讓受益者成為傳播者。”
規范化與合規化:筑牢公益事業的“生命線”
“規范化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法律風險防范”兩門課程,為我敲響了警鐘。過去,我們在項目執行中更關注服務成效,講師通過“社會組織合規風險案例”的剖析,讓我深刻認識到:規范化不是束縛,而是公益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安全網”。
致謝與展望:以培訓為起點,開啟助殘新征程
衷心感謝陜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精心設計的課程體系與專業講師團隊。此次培訓不僅解答了我在實際工作中的困惑,更讓我看到助殘公益的廣闊可能性。未來,我們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深化社區協同:聯合街道、企業、志愿者團隊,構建“資源共享、需求共商”的助殘生態圈;強化專業能力:定期組織團隊學習,借力社會工作、心理學等專業人才,提升服務的科學性;拓展社會影響力:通過品牌傳播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關注殘障群體,推動“助殘”從“小眾公益”向“全民行動”轉變。
公益事業的本質是用專業傳遞溫度,此次培訓讓我更加堅信:只有以殘障者需求為圓心,以專業能力為半徑,才能畫出助殘事業的最大同心圓。作為公益人,我們既是殘障群體權益的“守護者”,更是社會文明進程的“推動者”。未來,我將帶著此次學習的收獲,繼續深耕服務,讓更多殘障人士在社會溫暖中實現人生價值。
供稿:西安市維愛助殘公益慈善中心付淑云
編輯:蔡 妍
校稿:胡 妍
陜西社會組織
電話:029-852026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