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1日,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期間,中國數十家頂尖科技公司的近百臺人形機器在迎賓、交流、表演等場景中為與會嘉賓提供服務。《環球時報》記者在論壇年會期間采訪了多名業內專家,共同探討人形機器人在未來世界中的無限可能。
AI+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離不開關鍵技術的持續突破,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語音識別等技術領域的不斷增強下,人形機器人已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決策,更好地適應各種復雜環境的能力。意大利機器人國家能力中心Artes4.0首席科學家、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院生物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全球機器人領域最權威專家之一保羅·達里奧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最近一直在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我認為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能是緊密相連的,機器能夠收集數據,人工智能將數據變成可用性,兩種技術的融合才成為真正的智能型機器人。在過去幾年中機器人的發展緩慢,代入人工智能后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步,所以我認為兩者的融合是成功且正在快速發展的。”
感知與交互技術的進步讓機器人能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環境,借助先進的傳感器,如高分辨率攝像頭、激光雷達、觸覺傳感器等,人形機器人可以實時感知周圍的世界,包括物體的形狀、位置、溫度、硬度等信息,同時結合人工智能算法,機器人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快速處理和分析,從而實現與人類的自然交流。在華韓國創新中心(KIC中國)代表金鐘文表示,從制造業角度而言,人形機器人通過精確的軌跡規劃與運動控制能力,能夠有效提升生產效率與靈活性,通過對算法的處理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人形機器人的開發得到了本質的效率提升。
大語言模型、視覺基礎模型等技術的應用,使人形機器人具備了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推理能力。它們可以不斷從大量的數據中學習知識和經驗,從而在面對各種復雜任務時能夠做出合理的決策。首爾大學未來移動技術中心李東俊教授在論壇現場表示,機器人想要融入人們的生活,不僅需要實實在在地幫助我們完成工作,還要投入到很多產業中,所以要做到AI+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對人形機器人進行整合升級,目前智能型機器人已經可以做到一些精細化的作業,比如機械臂可以準確地抓住一個光滑的盤子并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對于機器操作來說是很難的,如今已經實現了。
推進機器人產業國產化
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人形機器人市場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工信部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簡稱《意見》),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意見》明確了2025年到2027年的發展目標,包括建立創新體系、突破關鍵技術、培育生態型企業等,鼓勵人形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應用。
達里奧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從1983年開始就與中國合作,已經持續40多年了,見證了中國在機器人技術和相關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這種進步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培養有創新能力的研究人員方面,我是一名國際科研期刊的主編,我每天都會收到世界各地的論文,而中國研究人員提交的論文數量正在急劇增長,質量也在大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在過去幾年里看到了中國在科技生產成果質量上的不斷進步,通過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了解,我認為中國目前是機器人技術領域的世界級領導者之一。”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了到2025年中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的目標,并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發展任務和保障措施,截至2024年底,全球160余家人形機器人制造企業中,中國企業超過60家。在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數量和有效專利數量方面,中國均位居世界首位。
韓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李鎮守在論壇現場表示,中國大模型DeepSeek非常出圈,中國AI技術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準,具備非常強的競爭力,這種AI領域的革新也是與機器人產業緊密聯結在一起,互相促進了各自的發展。縱觀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和政府政策,他表示,韓國可以借鑒很多東西,在中國春節晚會上跳舞的機器人也對全世界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李鎮守說,中國也在大力推進機器人國產化,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中的52.5%來自中國本土制造。
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在全球科技舞臺上大放異彩,從工業制造到服務行業,從醫療健康到家庭生活,中國機器人正以多領域大顯身手的姿態,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成績。例如在工業制造領域,大量的工業機器人在汽車、電子等生產線高效作業,精準地完成焊接、裝配等復雜任務,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在服務行業,送餐機器人、迎賓機器人、手術輔助機器人等也表現亮眼。
相關報告顯示,中國將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制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突破新型傳感器、智能測量儀表、工業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和減速器等智能核心裝置的技術難題。
金鐘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對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崛起表示贊同,他說,中國目前擁有非常完善的機器人產業供應鏈和技術型人才,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應用市場和良好的政策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機器人的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都是巨大的。
未來離不開國際合作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形機器人正逐漸從科幻走進現實,成為全球科技競爭與產業變革的重要領域。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的推動,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對于中國與意大利在機器人領域方面的未來合作,達里奧非常樂觀且充滿期待,他表示:“我認為意大利在與中國合作方面是具有獨特的統一性的,意大利在機器人技術和信息科學方面有豐富積累,我相信這是中國和意大利合作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兩國之間可以就不同學科、文化以及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進行深入探討。制造智能型機器人需要非常謹慎的技術和精準的設計,中國和意大利都具備這種尖端技術的能力,所以我對中意兩國在機器人技術領域的合作非常樂觀和期待。”
盡管人形機器人領域國際合作不斷深化,但該領域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進一步提高機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確保其在各種復雜環境下能夠穩定運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還有待提高,以更好地適應多樣化的需求。
金鐘文認為,雖然機器人的發展突飛猛進,但如何使機器人產業縱深發展更加快速,他提出了四個重要條件:一是有關硬件性能的提升以及核心硬件技術的成熟和進一步優化;二是AI大模型融合方式有待提高;三是政府政策的改善和支持;四是有關行業的資本支持以及技術人才的培養。金鐘文認為,雖然機器人產業鏈比較復雜,但主要由基礎領域、計算領域和應用領域組成。中韓兩國的合作可以先從機器人工業鏈的某個領域開始。他還提出兩個建議:第一,希望兩國政府加強機器人相關領域科學家、企業家的人才交流,通過政府主導的機制化合作來加強青年科學家的交流計劃,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第二,建立機器人產業的多層級信任體系,“我認為中關村論壇作為中國國家級大型科技盛事,它舉辦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各國在高科技領域的信任關系和高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