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4月2日訊(記者 王玉龍 通訊員 李宜龍 張雅琪陽春三月,春意盎然。在濰坊機場與火車站,一場文化盛宴正悄然展開。從“濰坊象”毛絨玩偶到“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紅褐陶鬶”立體冰箱貼,再到“清五彩金地緙絲一品文官仙鶴補子”真絲絲巾套盒,濰坊市博物館的數十款代表性文創產品穿越時光,展示在熙熙攘攘的出行樞紐,南來北往的旅人駐足濰坊機場與火車站,邂逅的將不僅是歸途與啟程,也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這是文明星火與人間煙火的雙向奔赴,亦是濰坊市博物館通過文化“兩創”激活城市記憶的生動注腳。
創意有魂,照見文明星河
根據館藏“濰坊象”化石開發的“濰坊象祥祥”卡通IP形象被譽為濰坊新晉城市吉祥物,是濰坊走向世界新的歷史文化符號和城市文化名片,其以憨態可掬之姿,馱起一座城的文化想象。《時間的輪廓》濰博文物明信片周歷,每一張都承載著濰坊市博物館珍藏文物的精髓,從遠古的陶器到清代的書畫,從細膩的紋飾到磅礴的氣韻,在方寸之間講述著濰坊大地的滄桑巨變,記錄著華夏文明的輝煌篇章。館建吊墜冰箱貼,以濰坊市博物館主建筑為靈感,下墜館內代表文物,讓每一次凝視都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華服之上,鶴唳九天;經緯之間,禮承華夏。“鶴鳴九皋”系列以館藏金地五彩緙絲一品文官仙鶴補子為藍本,將“衣冠載道”的禮制美學解構重生,讓沉睡數百年的仙鶴掙脫金絲銀線的經緯,化作各種精美文創,棲落在尋常人家的窗欞與案頭。這些文創不是簡單的文物復刻,而是如《文心雕龍》所倡“隱秀”之境——以視覺符號承載文化基因,用現代創意照亮文明星河。
樞紐為媒,激活城市文脈
機場與車站,既是地理坐標的交匯點,更是文化記憶的發射塔。濰坊市博物館以此構建“文化觸點矩陣”,使文物元素突破展柜限制,在人流奔涌處構建“微型博物館”,文化符號在流動空間中的持續曝光,正在重塑城市的文化辨識度。此次文創陳列展示在作為“城市第一眼”的機場與火車站,通過“文化+交通”的場景革命,讓深藏博物館的文物飛入百姓尋常生活,使歷史敘事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文化體驗,讓濰坊文化突破地域局限,向全國乃至世界講述濰坊故事。
意義如炬,照亮傳承之路
在數字經濟浪潮中,傳統文化正通過“創造性轉化”獲得抵御消退的基因:當90后旅客為《自怡園圖》光柵冰箱貼駐足,當海外游子將金魚風箏冰箱貼作為鄉愁信物,文化消費已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文化創新只有扎根生活土壤,才能綻放時代光華。機場與火車站的展示,將進一步打通“文化體驗—情感共鳴—消費轉化”的鏈條,讓過往旅客在候車間隙,完成一場“看見即心動,心動即前往”的文化邂逅,文化傳播與傳承在無聲中完成。
當暮色中的航班掠過白浪河,舷窗下補子真絲絲巾的柔美光澤與萬家燈火輝映;當晨霧里的高鐵抵達畫鄉寒亭,座椅背袋中的物華天寶文物筆記本正等待書寫新的故事。我們期待著,這些承載文化DNA的精靈,在時代的經緯線上編織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圖景——畢竟,真正的傳承,從來不是塵封在玻璃柜里的器皿,而是在人間煙火中生生不息的呼吸。
未來,濰坊市博物館將繼續以文創為筆,書寫“詩與遠方”的新篇章,讓每一次出發與抵達,都成為與文化相遇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