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時花海”到“四季繁華”,賞花經濟如何“又美又颯”
魯網4月3日訊(記者 王玉龍)春風拂過齊魯大地,濰坊安丘的萬畝桃園粉浪翻涌,昌邑的千年梨園如雪綻放,人民廣場的櫻花樹下游人如織……這些如詩如畫的場景不僅是大自然饋贈的視覺盛宴,更是“賞花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各地深挖“賞花+”模式,將短暫的“花事”轉化為持久的“花市”,為城鄉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然而,如何突破花期限制、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產業深度融合,仍是“賞花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命題。
百花齊放
漫步在濰坊人民廣場,櫻花如云似雪,樹下年輕人舉著相機捕捉落櫻瞬間,孩童在花雨中嬉戲,漢服愛好者衣袂飄飄,與櫻花共繪一幅流動的畫卷。櫻花樹下,人潮涌動,濰坊市首屆職工美好生活季打造的“春天市集”熱鬧非凡,60家美食攤位星羅棋布,120家本地企業攜1000余款“濰坊好品”集中展銷,形成“櫻花+”的多元消費場景。這正是當下“賞花經濟”火爆的縮影——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走馬觀花”,而是追求在賞花過程中獲得文化體驗和消費樂趣。
濰坊的春天像是一場百花接力的盛宴。當人民廣場的櫻花尚未謝幕,植物園的郁金香已悄然綻放;緊接著,牡丹、芍藥次第盛開;青州黃花溪的連翹、昌邑的梨花、安丘的桃花接續登場,形成“一城一花一特色”的賞花格局。這種“百花接力”的局面有效延長了賞花經濟的持續時間,讓市民的出游熱情從早春一直延續至初夏。以3月28日開幕的2025“鄉村好時節·游購鄉村”第十四屆濰坊安丘輝渠桃花節暨齊魯天路自駕游活動為例,這不僅是賞花盛宴,更是一場融合文旅、農業、消費的綜合性節慶,吸引游客30萬人次,拉動消費超2億元。
放眼全國,“賞花經濟”同樣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武漢櫻花季吸引全球游客,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4萬人次;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的2000畝桃林盛花期,當地推出花海火鍋等特色項目,單日最高游客量超1.8萬人;安徽含山將廢棄石料礦坑生態修復后打造為油菜花海,成為春日消費新空間。這些活案例共同表明,“賞花經濟”已從單純的觀光旅游發展為融合文化、生態、農業、商業的復合型產業,成為激活城鄉消費的重要抓手。
從“顏值”到“產值”
“賞花經濟”的核心價值在于實現了從“風景”到“錢景”、從“顏值”到“產值”的轉化。在濰坊昌邑山陽梨花節期間,景區接納游客達20萬人次,直接帶動周邊村民500多人從事旅游服務,旅游門票、餐飲等總收入近千萬元;櫻花下的濰坊市首屆職工美好生活季,短短數日,全市15.4萬人次參與,覆蓋企業2000余家,實現消費1.13億元,其中在市人民廣場主會場總銷售額就高達9771.73萬元……不斷增長的數字,生動地詮釋了“一朵花”如何撬動“一座城”的經濟活力。
賞花經濟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直接經濟收益上,更在于其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安丘輝渠桃花節通過發掘本地自然資源和人文底蘊,將賞花與自駕游相結合,巧妙將齊魯天路沿線各景點串珠成鏈,在更大范圍內吸引游客。昌邑山陽梨花節則從農家樂、鄉村民宿,到梨花水餃、梨花雞、梨花糕、秋梨膏等特色美食,再到時下流行的研學、露營,不斷豐富梨花節的“打開方式”。產業鏈的延伸,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久動力。
文化價值是賞花經濟的另一重要維度。不少地方的賞花節融合文化展示、文藝表演等多元場景,特色農副產品、非遺展品、書法展示讓觀眾領略到當地的文化底蘊。奎文、青州的花朝節則設有百花市集、花朝雅集,舉辦非遺項目展示、書畫藝術筆會等活動,融合了深受“Z世代”喜愛的漢服文化與國潮文化。繽紛的活動以花為媒,傳承和弘揚了地方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生態價值同樣不容忽視。賞花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有效路徑。昌邑博陸山將廢棄礦坑改造為花海游園,實現了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各地通過發展賞花旅游,不僅美化了城鄉環境,也增強了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突破“花期”
盡管“賞花經濟”如火如荼,但其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最突出的問題莫過于花期的短暫性。春花只開一時,如何避免“曇花一現”,讓賞花經濟“花好”又“常開”,成為各地亟需解決的難題。可喜的是,濰坊能夠“百花接力”——櫻花之后有郁金香,郁金香之后有牡丹、芍藥,再之后有連翹、梨花、桃花——有效延長了賞花季的時間跨度。然而,這種策略對地域氣候條件和花卉資源有較高要求,并非所有地區都能輕易復制。
同質化競爭是另一大挑戰。隨著各地紛紛舉辦花卉節慶,“千篇一律”的現象日益明顯。一些地方的花節缺乏特色,活動內容雷同,難以形成持久吸引力。對此,濰坊各地的應對之道是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打造差異化體驗。如青州花朝節突出漢服文化與國潮元素;昌邑山陽梨花節策劃“漫步梨園”寫生攝影展、服飾展演、群眾文化活動;安丘輝渠桃花節主打自駕游體驗。這種“一城一花一特色”的發展思路,也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賞花經濟”同質化的傳統印象。
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不足也制約著賞花經濟的發展。大量游客涌入往往導致交通擁堵、停車困難、廁所緊張等問題,影響游客體驗。此外,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的質量和數量也常常無法滿足旺季需求。濰坊安丘桃花節通過完善自駕游線路、增設臨時停車場等措施緩解了部分壓力,但系統性解決方案仍需進一步探索。
另一個潛在問題是生態環境壓力。游客過多可能對花卉植物本身造成損害,如踩踏花木、隨意采摘等不文明行為。同時,大量人流帶來的垃圾處理、水資源消耗等問題也不容忽視。如何在發展賞花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各地必須面對的課題。
“好花”常開
面對挑戰,“賞花經濟”需要從單一觀賞向多元體驗升級,從季節性活動向全年產業延伸,從同質化競爭向特色化發展轉型。
產業鏈延伸是突破花期限制的關鍵。以花為媒,上下延展,將短暫的賞花活動延伸為全年產業鏈,并可結合四季不同花卉和農產品,形成“春賞桃櫻夏賞荷、秋賞菊花冬賞梅”的全年無淡季發展格局。
文化賦能是避免同質化的有效途徑。將地方文化基因植入賞花活動,進一步挖掘花卉的文化象征意義,開發相關文創產品,舉辦花卉主題的文化講座、藝術展覽等,提升活動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
科技助力能為賞花經濟注入新動能。數字技術可以用于花期預測、游客分流、虛擬賞花等場景。如開發賞花APP提供實時花情、最佳觀賞路線、周邊服務等信息;利用VR/AR技術打造“數字花海”,延長觀賞期;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偏好,精準推送個性化服務。
區域協同是做大做強賞花經濟的重要策略。在“一城一花一特色”的格局基礎上,未來可以加強市縣聯動,設計跨區域的賞花旅游線路,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如將相關節會活動等串聯起來,打造“濰坊花季之旅”品牌;同時,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形成更大范圍的賞花經濟圈。
社區參與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鼓勵當地居民參與賞花活動的策劃、運營和服務,增強主人翁意識,發展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培訓村民旅游服務技能,扶持農家樂、民宿等小微業態,分享發展紅利,帶動村民服務致富。
從濰坊人民廣場的櫻花市集到安丘萬畝桃海的自駕游線,從昌邑千年梨園的特色美食到濰坊植物園的民俗展示,“賞花經濟”正在昌濰大地上書寫著“美麗事業”的新篇章。
賞花經濟不應止于“賞花”,而應成為連接自然與人文、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的紐帶;不應滿足于“一時繁華”,而應追求“四季常青”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賞花經濟”的下篇文章還有更多有待深挖的可能。它可以是鄉村振興的催化劑,通過“賞花+農業”“賞花+文創”等模式,激活鄉村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可以是城市更新的助推器,通過花卉景觀打造和節慶活動舉辦,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市民歸屬感;可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通過花卉種植和觀賞,美化環境,傳播生態理念。
春風十里,不如一城錦繡;百花齊放,更待產業繁榮。當我們以創新思維深耕“賞花+”模式,以系統觀念構建全產業鏈,以共享理念促進社區參與,“一時花海”或將化為“四季繁華”,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