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西北旅游關注我們
節氣
傳/統/二/十/四/節/氣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這一飽含著追思與敬意的傳統節日,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們與歷史對話的大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踏上西北這片廣袤而厚重的土地,我們將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旅行,祭祀人文先祖、憑吊文化名人、緬懷革命先烈,開啟一場中華文化探源、激發文化自信的精神之旅。
祭拜人文先祖
中國西北,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宛如一座巨大的歷史寶庫,珍藏著無數人文先祖的傳奇故事。
黃帝陵莊嚴肅穆地矗立于陜西黃陵縣橋山之巔,黃帝,這位被尊稱為“人文初祖”的偉大人物,帶領部落子民制衣冠、建舟車、創文字、定算數、制音律,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石。清明時分,來自五湖四海的華夏兒女匯聚于此,懷著崇敬與虔誠,獻上鮮花、祭品,向黃帝陵深深鞠躬。古柏參天的陵園內,莊嚴肅穆的氛圍讓人似乎可以感受到遠古時代先祖們披荊斬棘、開創文明的偉大力量。
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化冰/供圖)
甘肅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伏羲氏一畫開天,創立八卦,開啟了人類認識自然、探索宇宙的先河。在伏羲廟,古樸典雅的建筑彌漫著濃厚的歷史氣息。清明時節,人們撫摸著廟中的古老碑刻,聆聽著關于伏羲的古老傳說,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絡,感受到先祖們智慧的光芒。伏羲所代表的開拓創新、探索求知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華民族前行的道路。
伏羲大典(占方/攝)
緬懷歷史人物
西北大地不僅誕生了偉大的人文先祖,還涌現出眾多在中國文化史、絲綢之路史上影響深遠的人文志士。他們以卓越的才華和無畏的勇氣,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中西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陜西韓城,是“史圣”司馬遷的故鄉。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偉志向,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這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司馬遷祠,依山而建的祠墓氣勢恢宏。站在祠前,俯瞰滔滔黃河,遙想當年司馬遷遭受宮刑卻依然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情景,令所有后來者對這位偉大的史學家無限敬意。司馬遷所秉持的堅持真理、追求正義的精神,激勵著無數后人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
玄奘大師,為求取真經,從長安出發,踏上西行之路。他穿越荒無人煙的沙漠,翻越高聳入云的雪山,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達印度。在印度,他刻苦學習佛法,成為一代高僧。回國后,他翻譯大量佛經,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在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和西北的一些寺廟中,至今仍留存著與玄奘大師有關的遺跡。他所代表的追求真理、堅韌不拔的精神,激勵著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張騫,這位勇敢的探險家,從漢長安城出發,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他不畏艱險,穿越茫茫沙漠,跨越崇山峻嶺,將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帶到西方,也把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等引進中原。如今,在駝鈴回響的絲綢之路古道上,歷史的符號已化作文物記憶,他所展現出的開拓進取、勇于探索的精神,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塑像(趙明/攝)
致敬革命先烈
在西北這片紅色熱土上,無數革命先烈為了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贊歌。
兩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紅軍翻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價,最終成功會師,勝利抵達延安。在寧夏固原,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莊嚴肅穆。1935 年 10 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清平樂·六盤山》。“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這句豪邁的詩句,展現了紅軍戰士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革命必勝的信念。在這里,瞻仰紀念館內的珍貴文物和歷史照片,會讓我們面對當年紅軍戰士們在崇山峻嶺中艱難跋涉的身影肅然起敬。正是他們,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清明時節,走進長征沿線紀念館、著名戰役發生地和烈士陵園,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深深鞠躬,可以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
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宏偉/攝)
在新中國的建設史上,無數建設者們在西北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修建鐵路、公路,開發油田、礦山,開墾荒漠、戈壁,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中有許多人,將自己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畢生用行動、生命所體現出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兩彈一星”研發試驗史上,西北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無數科研工作者和試驗人員,隱姓埋名,在茫茫戈壁中進行著艱苦的研究和試驗。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和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元勛,他們的名字和事跡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清明時節,大家可以走進青海海北州海晏縣原子城,瞻仰他們的雕像,了解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這些功臣們所展現出的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精神,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聆聽中國故事
西北的每一寸土地,都蘊含著遠古中國的故事。那些古老的傳說、神秘的巖畫、斑駁的古跡,如同一個個鮮活的音符,都譜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樂章。
在寧夏的賀蘭山巖畫前,可以聽到遠古先民們的吶喊。這些巖畫記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是研究遠古人類文化的珍貴資料。
在青海的喇家遺址,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被定格在了那一刻。這里保存著大量史前地震和黃河洪水的遺跡,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我們認識到了遠古時期人類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情和人類的脆弱與堅韌。
新疆吐魯番的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跡,其建筑本身就是世界罕見的古代龐大雕塑群,體現了古代勞動者的聰敏才智和巨大的創造力。
清明時節西北行,既是一場文化盛宴,也是一次激發文化自信的旅程。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行走西北大地,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的起源、發展和傳承,激發我們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將其與現代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化成果。
(來源:西北旅游協作區秘書處、2025第一縷陽光活動籌委會)
西北旅游
編輯|潘顯福
電話:029-85265738
郵箱:xbly029@126.com
點個小心心再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