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殲-11BG戰斗機的研發和部署,體現了人民解放軍裝備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成果:1990年代,基于引進的蘇-27SK戰斗機,通過許可證生產建立國產化生產線(殲-11A);2006年,中國進入自主升級階段,沈飛推出殲-11B型,換裝國產太行發動機(渦扇-10)和綜合航電系統;2018年,殲-11系除了組裝、購買的俄制蘇-27部分退役以外,國產型其余同類機型開始深度改進:殲-11BG在殲-11B基礎上實施"三化一改"(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結構強化);
中國首款實現航電系統完全自主化的重型空優戰斗機。它也是蘇-27系列東方化改進的終極版本,機體壽命從3,000小時提升至6,000小時;
殲-11BG的航電系統革命:換裝 KLJ-7A型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數量1,200個,對3㎡目標探測距離300公里,可同時跟蹤20個空中目標;集成KG-800G電子戰吊艙,可對F-16V的AN/ALQ-211(V)4電子戰系統形成壓制;接入三軍高速一體化數據鏈(HJL-50A),實現與空警-500/特種機/海軍艦艇/地面雷達/衛星群的實時戰術信息交互;
殲-11BG的動力系統突破也是必然:換裝渦扇-10B矢量發動機,單臺推力14.5噸,推重比8.8;它配備軸對稱矢量噴管,實現±20度偏轉,瞬時盤旋角速度提升35%;它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可達1.5馬赫(不開啟加力);
換裝新動力和新航電以后。殲-11BG的武器系統迭代:標配PL-15遠程導彈(射程 200-300公里)和 PL-10E紅外成像格斗彈;增加復合掛架系統,最大載彈量從8噸提升至 10噸;整合反輻射作戰模塊,可掛載CM-102反輻射導彈壓制臺軍雷達;
殲-11BG與F-16V Block70相比,絲毫不落下風,而且還具備體系優勢;
空戰能力維度
殲-11BG:雷達探測距離300公里(3㎡目標),同時跟蹤目標數20個,超視距導彈射程PL-15(200+公里)。瞬時盤旋角速度 30度/秒,作戰半徑1,500公里(帶副油箱),
F-16V Block70 :雷達探測距離180公里(3㎡目標),同時跟蹤目標數10個,超視距導彈射程 AIM-120D(160+公里)。瞬時盤旋角速度28度/秒,作戰半徑900公里(帶副油箱)
相對于臺偽軍,殲-11BG的體系化作戰優勢明顯:依托空警-500預警機的S波段數字陣列雷達(470公里探測距離),形成 單向透明戰場優勢;殲-16D電子戰機的 128單元干擾陣列可使F-16V雷達效能下降70%;重型機滯空時間比F-16V多45分鐘,如果有需要,它們可以得到重型加油機的支援,理論片具有4-5小時不落地執飛能力;
殲-11BG作為早期三代機的改進機型,也有其戰術局限分析:維護成本高企,殲-11BG單機維護工時比F-16V高30%。對地攻擊模塊化程度弱于F-16V的"精確打擊包";臺軍F-16V機隊保持85%出勤率,略高于殲-11BG的80%……
這次圍繞島嶼飛行,殲-11BG+PL-15組合驗證了可在臺軍防空圈外實施"遠程狙殺";殲-11BG利用中央山脈地形實施50米超低空突防,臺軍雷達發現概率不足25%的缺陷進行穿透式打擊;他還可以配合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可在開戰6分鐘內摧毀臺軍4個"愛國者"陣地;
需要強調的是,任何武器裝備的戰斗力都依托于完整的作戰體系。在預警衛星、戰略預警機和區域拒止體系支撐下,殲-11BG的戰術效能將得到指數級提升。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致力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有能力挫敗一切分裂圖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