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無比繁華。
建國初期更是差點取代北京,當選首都。
如今卻淪為了四線城市,輝煌不再。
這座城市到底是何方神圣,從繁榮到衰落它又經歷了什么呢?
一、入選首都名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
一場有關新中國建都何方的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盛大召開。
會上眾人可謂是唇槍舌劍、各執一詞,最終將十一個城市列入榜單之上。
接下來便是從中挑選最優,只是相信很多人都沒想到的是。
如今的首都北京在當時卻并非是呼聲最高的。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其一是歷史文化底蘊不算雄厚。
雖是明清兩代的帝都,可比北京歷史悠久,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城市卻大有人在。
就比方說西安、洛陽、南京等等。
其二,北平城無論是從經濟、城建、安全、政治影響上都要略遜一籌。
經濟上北方從幾百年前便弱于南方,且城內沒有像樣的工業基礎,根本比不過備選的上海、哈爾濱,城建上,自打北洋政府倒臺,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后,北平城足足荒蕪了二十多年,遍地垃圾、雜草,城墻、街道也早就破敗不堪。
論安全,北平當時剛剛解放不到半年,城內可謂是魚龍混雜,有國民黨的特務、有列強的奸細,論政治,從上到下不少人都覺得北京是封建王朝的象征,定都北京容易引起民眾不必要的誤會。
當然了,這也就是許多人覺得革命圣地延安更適合當選首都的原因所在。
而在眾人的討論中,一個北方城市的呼聲亦是越來越高,就像開頭說的那樣,它既是曾經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又是文化底蘊十足的“八朝古都”,其余的方方面面不說排名第一,也大多比北京要強。
在歷史上,早在夏朝時期它的雛形就已經出現,其地理位置更是位于大夏版圖的最中央,算是中原中的中原,當時的黃土高原可沒有后世水土流失那么嚴重,靠著黃河下游的區位優勢,當地的農業發展亦是遙遙領先世界,是當之無愧的華夏糧倉。
后續大禹治水,這里也是他的主要戰場,各種宮殿廟宇齊聚一堂,那繁華程度類比當代,完全和上海、深圳一個重量級。
不僅如此,夏朝中期還把國都遷移到了當地附近,隨著政治影響力的不斷攀升,這座城市也自此開始了它長達千年的輝煌。
春秋時期,這座城市成為了鄭國的運載樞紐,戰國亂世,它又變成了強國大魏的都城,西漢初期,漢景帝親自為其更名,并將名號流傳至今。
再到后世,后周也將都城定在此處,并被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承襲。
北宋年間,作為首都的它迎來了最巔峰的時刻,先是四位趙官家大力開發城建,拓寬街道擴大了城市面積。
再是商業高度發達,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商賈齊聚一堂,將此地打造成了彼時全球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人口一百五十多萬,物產應有盡有,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內甚至已經有了些許現代的模樣。
以煎炒烹炸為主的中華料理正式出現,街頭巷尾擠滿了小商小販,就連“外賣小哥”這一行業都在這座城市出現,更有甚者,就像如今的廣州、上海一樣,許多外族人都爭相定居于此,并一直生活至今。
對于這座城市,文人墨客亦是極盡贊美之詞,先有詩人孟元老,后有畫家張擇端,那幅《清明上河圖》內描述的正是此城的風景。
就因為這幅畫,很多國人也產生了一個錯誤的認知,即,中國古代的大型城市皆是如此,但實則不然,就算是其他朝代的都城,在最繁華的時期也趕不上此城的十分之一!
這樣的盛況持續了上百年,還是直到金人扣關,靖康之變后才發生了改變。
少數民族的入侵直接毀滅了這座城市的一切美好,燒殺搶掠瘋狂破壞、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它發展到如今這般用了上千年時間,毀滅卻只用了一瞬,如此結局當真令人惋惜不已。
本來他還是有機會重回巔峰的,奈何宋高宗趙構目光短淺、奸相秦檜里通外國,讓忠臣良將岳飛含冤而死,這才徹底斷絕了南宋重回舊都的希望。
到了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后,滿朝文武也有不少提議定都于此的,奈何明朝的基本盤在南方,且數百年過去,這座城市已然破敗不堪,這才沒能實現。
所幸后來明成祖朱棣奉天靖難,旋即遷都北京,北方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再加上清朝同樣看重北方,幾百年的時間這才讓它稍稍緩過了勁兒。
林林總總,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可謂不雄厚,再加上生機已然恢復,這也正是新中國成立前夕,那么多人想要在此地定都的原因所在,那么問題來了,它到底是何方神圣,既然優勢明顯最終又因何落選呢?
二、八朝古都因何落選?
它就是坐落于中原大地,隸屬河南管轄的北宋東京——開封府!
至于開封為何敗給了北京,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花園口決堤事件的影響。
要知道,明清時期的河南地區由于黃河水患本就時常遭災,而城外被黃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團團包圍”的開封更是成為了重點遭災對象。
還是直到清朝中期,政府屢次撥款興修這才稍稍遏制住了洶涌的黃河水。
但豈料,就在抗日戰爭初期,為了抵御日軍侵略,蔣介石竟然想到了一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絕戶計”!
那就是炸開花園口大堤,想要效仿關羽“水淹七軍”的辦法,用大水一舉消滅日軍,并減緩日軍機械化部隊前進的速度。
可此事的結果人盡皆知,蔣介石完全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黃河決堤日寇沒被殺傷多少,戰局也沒有任何改變,反倒是河南的億萬百姓遭了難。
水漫金山,無數人失去了家園,流離失所淪為難民,并且這還不是最為關鍵的,大水過去后,河南的許多土地都出現了嚴重的鹽堿化,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耕種,沒法種地老百姓只能活活餓死。
1949年距離決堤不過十多年時間,開封附近依舊是一片人間煉獄的景象,再加上戰爭的影響,可謂是餓殍遍野、草木無存,人口、勞動力嚴重不足,一時半會兒又沒有改變的可能,隨時隨地還會面臨水患的侵擾,將其定為首都著實太過冒險。
第二,今時不同往日。
遙想當年,開封府確實當屬世界第一,哪怕是歷經南宋、大元兩朝,其規模也仍然是數一數二。
但到了明朝時期情況就不同了,國家重心再度南移,江南才是真正的經濟中心,以南京、蘇杭為圓心,城市擴建一直在這一范圍內進行。
即便到了永樂年間,北京成為了新的首都,但礙于國力,被發展、能發展的也只有北京一城,至于開封,發展進度則遠遠遜色于南方。
再到清末民國,沿海省份盡被列強打開,別說是北方了,哪怕是不沿海的南方城市都受到了巨大影響,上海、廣州成為了新的寵兒,反觀開封呢?兩次落后下來,經濟體量、人口人才、城市規模都已經極度落后,也就是有著歷史底蘊作為支撐,否則的話早就淪落到籍籍無名了。
而首都又是一國之顏面,明明有著更好的選擇,再加上國家初立、百廢待興,政府根本沒錢去重新建設一座城市,將開封排除在外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三,易攻難守。
一國首都除了要兼備政治、經濟、文化優勢,同時還必須要考慮到軍事層面。
像南京、北京都屬于是易守難攻的典范,只需要較少的兵力就可以擋住敵人的兵鋒,反觀開封就不行了。
誰人不知金兵南下之際,開封府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這正是地形地勢導致,開封固然水運發達、地勢平闊,發展商業是一把好手,卻也是一把雙刃劍。
在當時全國尚未解放,列強虎視眈眈,間諜特務遍地都是,土匪山賊尚未肅清的情況下,高層不得不考慮到防守的問題。
開封沒能當上首都,也不至于沒落成四線城市,這期間開封究竟發生了什么?
為何淪為四線城市?
三、怎會淪為四線城市?
建國后的開封其實并非沒有發展機遇,中央曾幾次嘗試對其進行開發改造,甚至一度也將它設為了河南省會,但有一個問題卻始終沒辦法解決,那就是開封的歷史遺留問題。
前文也提到過,開封是八朝古都,歷史十分悠久,從夏朝開始就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后續在北宋年間更是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城市,而這也正是麻煩的地方。
歷經這么多朝代,開封城內肯定存在大量的文物古跡,并且最要命的是,這些東西還都不在地上,而是在黃河泥沙的沖刷下深埋地底!
原封不動還好,若是大興土木,姑且不說會不會破壞這些文化瑰寶,就算小心謹慎,這工期、成本也耽擱不起。
打個比方,某施工隊來到了開封蓋樓,工程進行到一半突然挖到了一座帝王墓,這時候他們該怎么辦?
顯然只能停止施工向上匯報!
最終的結局也不難猜測,肯定是取消工程計劃,那么之前的損失誰來賠?要么是政府出錢,要么是重新批一塊地,可地攏共就那么多,涉及到拆遷、協商問題不說,萬一下面又挖出了文物古跡該怎么辦?
這問題不可謂不嚴峻,沒辦法,為了保護文物,也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河南省政府也只能選擇放棄,將更多的發展機會留給其他城市,而這便是1954年,國家將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到了鄭州的原因所在。
沒了首府的身份后,開封的發展亦是愈發步履維艱,為數不多的發展、整改也只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政府需要小心翼翼,民間也只能望洋興嘆,久而久之,人才大量外流已成定局,改革開放前還好,沒有經商、移居的大環境,可八十年代后就不同了。
眼看著其他省份、其他城市都乘著東風迅猛發展,開封政府、人民怎叫一個心急如焚,他們也不是沒嘗試過招商引資,可還是那個問題,他們敢批地,人家私企卻不敢接盤,生怕挖著挖著挖到了陵墓、古建筑。
沒辦法大興土木,開封也就這樣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期,到了現如今,開封的城市面積僅僅只剩下了六千一百多平方公里,人口還不到五百萬,論規模算是妥妥的四線城市。
所幸到了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經降臨,開封的情況這才稍稍好轉了一些。
老百姓的手里有錢了,自然不愿窩在家里,想要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而開封這個歷史名城就迎來了機會,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開封政府大力發展旅游業,將許多名勝古跡打造成了景區,同時在互聯網上大力宣傳,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來觀光。
有了游客消費就被帶動了,有了錢開封就有了發展的底氣,現在的開封已然恢復了幾分過去的輝煌,走進城區,獨有的歷史韻味、特色的古風建筑,以及濃厚的文化氛圍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也正因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開封也將越來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