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病逝后葬在安陽,建國后有人提議平掉,毛主席:留給后人吧。20世紀60年代,毛主席在安陽探訪袁塋碑亭,看到“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幾個字,開始跟眾人講述袁世凱的罪惡歷史,這時有人提議平掉墓葬,結果卻被毛主席制止。
那么,袁世凱為何死后選擇安陽作為安葬地,毛主席又為什么要保留一位罪大惡極的犯人墓葬呢?實際上,對于中國近代來說,袁世凱無疑是繞不開的一個角色。
雖然他本人爭議十足,但并不妨礙他的歷史地位,作為封建帝制的收尾人物,貿然稱帝的行動引發全國范圍的起義,最后失去列強信任,無奈走向悲劇結尾。
在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持續83天的稱帝之路同樣終結,而這也可以算是袁世凱人生的結局,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后,同年袁世凱就早早離世,年僅57歲。
至于他的安葬地則是放在了河南省最北部的安陽,可袁世凱的老家其實在項城,沒有沿襲傳統落葉歸根反而來到安陽屬實讓人疑惑,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袁世凱7歲時被過繼給叔父。
而且他跟自己的哥哥起了爭執,由于母親病死天津,哥哥不認可他母親的地位,拒絕讓袁世凱母親入祖墳,兩人由此反目成仇,袁世凱發誓再不會回到項城老家。
因此,袁世凱這樣一個老傳統才沒有選擇回到家鄉,安陽也顯得格外突出,畢竟袁世凱作為閱兵大臣在這里主導了1905和1906年的北洋陸軍匯演,稱得上他最光輝的時刻了。
不過,袁世凱還是棋差一招,年號取消,不算真正的皇帝,所以他的墓葬只能是“袁林”而沒辦法變成“袁陵”,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對此心生不滿,但也沒有什么辦法。
總歸是“林”通“陵”,算是維持了最后的臉面,可我們都知道,袁世凱選擇稱帝,惡名肯定是背定了,結果這樣一座墓葬,本身是為了抬高袁世凱的地位,未免顯得不合時宜。
那么,毛主席又為何拒絕提議,選擇保留“袁世凱墓葬”呢?實際上,毛主席謀劃深遠,他想的是袁世凱墓葬留下來要比平掉用處更大,能夠讓后來者吸取歷史教訓。
復辟帝制的后果就擺在那里,有心的人自然會好好考慮自己會不會有同樣的下場,而且,這也代表了體制的革新進程不可阻擋,袁世凱選擇走上歷史倒車的路,只能以遺憾結尾。
除此之外,袁世凱墓葬還有本身的建筑學意義,完全仿照清代帝王的墓葬,不論從歷史角度還是藝術角度來說,都有存在的意義,至少能夠給建筑領域更多的借鑒參考。
更何況袁世凱的墓地受到當時歐美列強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還模仿歐美風格,這種設計代表了時代特色,頗有紀念意義,后來者也能夠從中獲取到更多的知識。
毛主席留下墓葬,無疑是經過多方面的考慮,畢竟袁世凱1916年復辟,毛主席同樣憤怒無比,號召學子起身抗爭,而時代不同,思考的東西不同,墓葬留下來確實有更大的歷史意義。
#MCN微頭條伙伴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