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高淳區淳溪街道“殘疾人之家”,一間75平方米的“隙光書局”正以文化為紐帶,為殘障人士開辟一片精神棲息地。2025年3月,由殘障人士主創的文學雜志《隙光》正式創刊,以33頁的篇幅承載著他們的勵志故事與生命感悟,成為全國首個以殘障群體為核心創作力量的文學刊物。
“隙光書局”自成立之初便秉持“無障礙”理念,弧形家具、1.2米高的書架適配輪椅使用者,觸感繪本與盲文書并排放置,為不同需求的殘障人士提供便利。通過與鳳凰數字傳媒等企業合作,書局匯集了全球殘障作家的優秀作品,成為南京市首個殘障主題文化空間。
“每月最少要來十來天,這里給了我新能量。”殘障讀者周云表示。另一位常客黃玉芬則將書局稱為“心靈樹洞”:“在家苦悶時寫下的心事,在這里分享后,快樂就有了回音。”
在創刊儀式上,《隙光》雜志主理人、肌肉萎縮癥患者孫來生誦讀發刊詞:“那些被折疊的時光/被誤解的沉默/被重力困住的身體里/始終涌動著未名的詩行……”雜志設有《社工日志》《生命禮贊》等專欄,既有專業社工與殘障群體的平等對話,也有殘障作家“以筆為翼”的生命詩篇。
作者代表陳偉偉分享創作感悟時寫道:“命運的狂風把我吹向荒漠/我又饑又渴/就算是枯萎也要留住芳香。”她坦言,寫作讓浮躁的心沉淀下來,賦予生活新的意義。孫來生表示:“在《隙光》,每個靈魂都能找到停泊的港灣。”
據高淳區淳溪街道“殘疾人之家”負責人介紹,該機構作為省級綜合服務平臺,年均服務殘障人士超2000人次。“建書局的初心,就是想讓光照進生命的裂縫。”她回憶道,“當一位沉默三年的精神障礙青年在雜志上發表第一首詩時,我們看到了文化療愈的力量。”
目前,《隙光》雜志每期印刷300冊,除向本地殘障家庭贈閱外,還通過“數字共讀”計劃與新華書店、區圖書館聯動,輻射全國讀者。正如創刊號封底所印:“我們不是被定義的標本,而是正在生長的森林。”在這片文學森林中,每一棵樹都在裂縫中執著地追逐陽光。
“隙光”項目不僅是文化助殘的創新實踐,更為殘障人士提供了表達自我、融入社會的平臺。高淳區殘聯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推廣“文化+助殘”模式,讓更多殘障人士在文學與藝術中找到生命的光亮。(孫齊飛 陳春燕)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