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聯社和英國《金融時報》聯合報道,一份美方提出的新礦產協議草案在烏克蘭國內流出,不僅詳細列出了美方擬擴大在烏礦產領域獲取權益的內容,甚至涉及天然氣與石油等關鍵資源,而對烏克蘭安全、主權和歐盟接軌等核心問題卻只字未提。這份文件的曝光迅速引發軒然大波,烏反對黨議員熱列茲尼亞克將其公之于眾,指責該協議“政治上根本無法接受”,是對烏克蘭主權的背叛。
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下令對多名政府官員進行測謊測試,試圖找出是誰泄露了與美國關于礦產交易草案的相關信息。
為了抓到內鬼,澤連斯基直接指出烏克蘭國內安全局負責執行,調查泄密源頭。
這不是好萊塢情節,而是正在基輔真實上演的政治危機劇。
一個主權國家的總統,為了一份與“盟友”的協議草案泄露,不惜動用國家安全機關和測謊測試,試圖找出“內鬼”。
這場突如其來的“保密大審問”,比任何對外談判更能反映出烏克蘭當前的脆弱與焦慮。
為什么一份礦產協議草案會引發如此嚴重的政治震蕩?因為這不僅僅是經濟主權的問題,更是烏克蘭與美國這場深層次信任危機的集中爆發。協議草案中,美方幾乎全面主導烏克蘭礦產開采權,涉及稀土、天然氣、石油等關鍵戰略資源,但卻沒有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給出任何對等保障。在美方眼中,烏克蘭仿佛只是一個資源輸出國,而非真正的“伙伴”。
澤連斯基為何如此緊張,以至于要讓自己的內閣成員、甚至外交、經濟、財政等部門的官員接受測謊?
因為他知道,這份草案一旦坐實,是一次政治自爆。
國內反對黨已經抓住這一把柄,質疑其將國家資源出賣給華盛頓;歐洲盟友也不滿烏克蘭在加入歐盟的關鍵階段,被迫接受帶有濃厚美國主導意圖的資源協議;而俄羅斯,更會借此加碼宣傳烏克蘭“早已失去主權、淪為附庸”的敘事。
測謊儀無法挽救信任,尤其是在一場不對等的“戰略合作”里。當“伙伴”不愿提供安全承諾,卻急于獲取礦權分紅時,這種合作關系本身就已變質。而烏克蘭政府此刻所表現出的高度敏感與失控,恰恰說明了它自身也清楚: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協議泄露,而是一場可能顛覆其執政基礎的政治炸彈。
美方的反應則更具壓迫感。特朗普在3月30日的公開發言中直言:“澤連斯基若試圖退出,將有大麻煩。”如此言辭,已不是外交施壓,而是威脅。在華盛頓看來,烏克蘭沒有“談判權”,只有“履約義務”。援助是有條件的,資源是要打包帶走的,盟友的身份只是遮羞布,剝奪才是主旋律。
而這次泄密事件暴露的不只是美國的強權本質,更讓烏克蘭在全球面前現出原形:一個正被不斷索取的被保護者,一個在戰爭傷口未愈的狀態下還要面對內部“忠誠測試”的政權。國家機器被用于對外合作文件的泄密排查,本身就是一種極端政治化的表現。
而這場泄密,也讓人們再一次看清了所謂“美烏合作”的真面目。是要求你交出主權,卻不給你安全保障;是一場援助交換背后是資源控制,卻沒有任何政治平等;是掠奪而不是合作。
素材來源于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