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網報道,全美多行業高管近日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舉行的聽證會上警告稱,美國總統特朗普要“重振美國造船業”計劃可能會適得其反,該計劃依賴對與中國有關聯的船舶征收費用,這一做法將對美國本土船舶運營商、出口商以及相關就業等造成沖擊。
報道稱,上述計劃已在美國海運業引發強烈反彈。因為它威脅到的正是那些能為特朗普“重振美國造船業”計劃帶來訂單的航運公司及其客戶。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美國海運承運商大西洋集裝箱運輸公司(ACL)首席執行官安德魯·阿博特警告稱,這一對華“毒計”,將迫使中國制造的船舶遠離美國,進而導致全球供應鏈失衡,并將運費推高至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對美國出口商和進口商的打擊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大,”阿博特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將破產,不得不關閉公司。”
美國港口(資料圖)
需要關注的是,國務院總理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包括但不限于禁止或者限制從事與我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禁止或者限制在我國境內投資,禁止向其出口相關物項,禁止或者限制向其提供數據、個人信息,取消或者限制其相關人員在我國境內工作許可、停留或者居留資格,處以罰款。
特朗普上臺就發瘋般制定各種經濟壓制政策,凡是中國制造的船舶等,停靠美國港口,使用中國制造的起重機裝卸貨物,都需要加征高額費用,最高要征收150萬美元,而使用美國制造的船只,將會費用減免,這個政策簡直是“明搶”,和當初為了給美國蘋果爭奪市場,打壓中國華為,是一個做法,又是故技重施。更為無恥的是還要控制我國北極航道,妄圖切斷我國在北極開辟的冰上絲綢之路,阻礙我國發展世界貿易的渠道。甚至要在船廠維修時,加征200%的關稅。
這些措施針對性極強,直指那些在制裁中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個人和機構。與特朗普政府的"大水漫灌"式制裁不同,中國的反制措施更像是"精確制導",瞄準的是關鍵節點。拿造船業來說,美國的造船巨頭如通用動力電船系統公司、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等,都在中國有業務或合作伙伴。如果它們支持特朗普的港口費政策,可能會發現自己在中國市場上寸步難行。中國的反制不僅僅是針對特朗普的港口費政策,更是對美國長期以來單邊主義行為的一種系統性回應。
造船業(資料圖)
中國造船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是我們未來進行反制的底氣——當前在建遠洋船舶達中,中國達到了1794艘,而美國僅僅只有5艘。在2024年的造船業三大指標(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中,中國更是連續15年全球第一,我們還包攬航母、LNG船、豪華郵輪“造船界三大明珠”,技術實力無可替代。此外,中國正通過多邊機制與國際合作反制單邊主義,國際航運業分析指出,若美國一意孤行,部分業務可能轉向加拿大、墨西哥等鄰國港口,加速全球供應鏈分化。
事實早已證明,貿易戰沒有贏家,反而會拖累美國自己的經濟。2018年以來的貿易戰,美國非但沒有遏制中國發展,反而讓自身通脹加劇、制造業萎縮。而如今,中方的五大反制措施精準有力,每一招都讓美國感受到切膚之痛。對于中國來說,美國的挑釁并非什么新鮮事,早已見慣不怪。中方的每一次反擊都是理性、精準的,不僅有利于維護自身權益,也是在為全球貿易秩序的穩定發聲。而美國若繼續執迷不悟,恐怕最終的苦果只能由自己吞下。
中美貿易(資料圖)
美國試圖對華施壓,最終卻只能面對一個更加堅韌、自信的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依然穩固。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中國制造業的體量和完整度已無可撼動。美國政客的幻想中,關稅戰會導致產業鏈大規模撤離中國,現實卻是大多數企業選擇了留下,甚至進一步擴大在華投資。某美國商會不得不承認一個尷尬的事實: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重力中心",任何試圖改變這一現實的舉動都如同"螳臂當車",中國的經濟韌性正在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