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緬甸曼德勒地區發生7.9級地震,中國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多支官方與民間救援隊緊急馳援災區。3月29日,上海市寶山藍天救援隊集結8名隊員,攜帶先進救災設備趕赴曼德勒,成為這場跨國救援的直接參與者。昨天,記者采訪了完成任務歸來的救援隊隊長冉翔,他向記者講述了在震區歷時4天高強度救援的經歷,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與經驗。
馳援緬甸地震災區
3月28日地震發生后,上海市寶山藍天救援隊接到藍天救援協調中心指令,按照地震救援預案,迅速啟動了緊急備勤機制。一天之后的3月29日下午,該救援隊的8名隊員來到了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準備搭乘最早一班航班前往中轉地泰國曼谷。
“本來可以在3個小時內完成集結趕赴災區,但因為地震發生在國外,情況不明交通不便,準備機票以及聯系當地志愿者對接用了不少時間,但幸好過程還算比較順利。”冉翔告訴記者,考慮到現場可能缺乏專業搶險設備,他們帶上了隊里最好的設備,足有十八箱之多,卻發現除了超重還有電池超標,給托運帶來了難題。好在航空公司工作人員一看是救援隊立即與總部溝通打開綠色通道,救援隊得以順利登機前往曼谷。
從緬甸帶回的救災設備,經過維護和清洗正在晾曬。曹博文攝
冉翔說,參加本次任務的成員都是救援隊的精兵強將,均經過國家地震救援技術認證,先后參與過九寨溝、積石山、西藏等地地震救援任務。但同時他們均是志愿者,來自各行各業,在接到指令后二話不說自費趕赴災區,為的是爭取黃金救援時間,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盡可能挽救生命。
抵達曼谷后,救援隊隨后轉機前往緬甸仰光,并與當地志愿者會合,驅車趕往曼德勒重災區。3月30日晚上,救援隊到達目的地,總共歷時10個小時,成為上海第一支抵達震區的民間救援力量。
克服萬難搜救生命
抵達曼德勒后,救援隊迅速與藍天救援指揮部建立聯系和報備,隨后領取任務開展搜救工作。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孔子學院、空中別墅、長城酒店、白云賓館、皇冠大酒店、洗衣廠等十多個點位,利用先進的生命探測設備,在廢墟中開展地毯式搜救排查任務,不放過任何一個生命信號。
盡管經歷了多次地震救援,滿目瘡痍的災區慘景依舊讓隊員們觸目驚心。在第一個救援點位曼德勒天空公寓,他們看到這一4棟11層的小型社區中,有3棟樓幾乎完全坍塌,1棟僅剩下6層,據說廢墟下埋壓著200到300人。百姓的哭聲、求救聲令人揪心,而現場救援力量卻嚴重不足。盡管已經有48小時沒有合眼,上海救援隊還是頂著疲勞,立即投入了搶險工作,爭分奪秒抓住救援窗口時間。遺憾的是,并未在負責的搜救區域內發現生還者,后接指令前往了下一個搜救點位。
救援隊員在坍塌的白云賓館操作雷達生命探測儀進行搜救。采訪對象供圖
冉翔回憶,救援第三天,他們在趕往一個點位的路上被當地百姓攔了下來,說一位65歲的老人被埋在廢墟下,還有生還可能性。救援隊員通過雷達掃描后沒有發現生命跡象,為了進一步確認老人的位置與情況,著手清理障礙,在廢墟中挖出一條救援通道。在此過程中發生了4次余震,隊員們不得不暫時撤離,等余震平息后再返回通道繼續挖掘,在挖穿3層樓板后終于發現了失蹤老人,但老人已在地震中遇難。救援隊清理了遇難者上方的埋壓物,移交后續專業部門處理,家屬再三對隊員們表示感謝。
身穿厚重的防護服,在40攝氏度的高溫下持續救援,一些隊員出現了中暑癥狀,由于還有很多遺體被埋在廢墟下,空氣中到處彌漫著刺鼻的氣味,到了晚上蚊蟲肆虐,稍不留神就會被叮得滿身是包。冉翔說,在現場高度緊張不覺得累,回到營地一下子人就垮了,脫下混合著汗水塵土硬得像盔甲一樣的隊服,在蚊帳里倒頭就睡,休息三四個小時馬上繼續趕赴下一個救災點位,這就是他們四天救援工作的常態。
患難之情令人動容
在緊張的搶險過程中,也有許多令冉翔動容的瞬間。例如在當地遇到許多華人,當他們發現眼前的救援隊來自中國,許多人沒說幾句就“哇”地一聲哭了出來。“看到外國的救援隊我們心里酸酸的,現在自己的親人們終于來了!”一位華人對隊員們說。
上海市寶山藍天救援隊隊長冉翔。曹博文 攝
由于翡翠產業發達,曼德勒的人口中不少是華人,在地震中多有傷亡,財產損失也非常嚴重,但只要遇到中國救援隊,還是會盡全力給予支援幫助。冉翔告訴記者,在現場最大的問題就是通訊不暢,手機信號時有時無,對講機又無法入境,最后通過當地華人的幫助,設法找到了一批對講機解了燃眉之急。還有一家企業的十多位華人,全程跟隨救援隊提供協助,包括向導、翻譯、搬運裝備、提供冷飲、負責交通等等,并把最好的食宿條件提供給救援隊,讓他們安心救人,不太需要操心后勤問題。“我們原本帶好了幾天的干糧,盡量不給當地添麻煩,沒想到居然吃上了熱騰騰的中餐,在當時的環境下非常難得,讓我們尤為感動。”
在救災現場,當地的緬甸百姓也對中國救援隊伸出援手深表感激,他們把家里的發電機、食物、工具都拿出來提供給救援隊。一位隊員告訴記者,一位當地百姓給了他一根芭蕉,看他吃得很香,又回家把一整棵芭蕉樹上的幾十根芭蕉都拿來,硬要送給隊員們吃。“我們沒有接受,因為他們自己也非常困難。”隊員表示,雖然雙方語言不通,但深刻感受到了中緬兩國人民的“胞波情誼”。
另一個讓冉翔記憶深刻的細節,是當地英勇的消防隊員們。他們極度缺乏救災裝備,有人穿著拖鞋就沖進廢墟救人,這樣的精神讓冉翔似曾相識,全天下的應急救援人員心意相通,救死扶傷是跨越國界的共同語言。于是,上海救援隊除了協助他們開展救援工作外,還分享了設備和一些救災經驗。在撤離前一天,災區下起了大雨,在大量遺體未能處置的情況下,很可能會引發疫情。為此,冉翔給當地救援隊提供了一份防疫消殺以及藥品清單,當地消防部門領導也找到他長談了一個多小時,針對搶險救災以及后續工作開展交流,并向救援隊贈送了徽章與肩章,這意味著當地消防部門已經將隊員們視為出生入死的同袍,代表了最高的認可與感謝。
跨國救援收獲經驗
4月5日,上海市寶山藍天救援隊全體隊員圓滿完成任務,從泰國清邁返滬,結束了為期一周的救援工作。在十多個點位搜救排查任務中,救援隊總共排查廢墟面積超3.5萬平方米,作為正規應急力量的補充,有力支援了當地抗震救災工作,也充分展現了上海民間救援隊的專業素養與精神面貌。
“雖然很遺憾沒有在現場發現生還者,但我們的工作依然非常關鍵,在第一時間排查了關鍵點位,不僅是給當地群眾一個交代,也為救災工作的提速打下基礎。”冉翔表示,最重要的是所有隊員都平安歸來,這依賴于充分的后勤保障、與當地救援力量的通力合作,以及后臺應急管理系統的有效運用。
在救援隊總部,記者看到了由該救援隊開發的應急管理系統,所有搶險人員的位置都能顯示在地圖上,可以直接通過隨身拍攝裝置看到救援現場的實時畫面,每天的搶險日志也能被及時上傳,在系統上得以體現。通過該系統,遠在上海的后方支援團隊可以及時掌握前方隊員的動態,給予安全保障,提高指揮調度效率,甚至在必要時給予實時技術支持。
緬甸曼德勒救援現場。采訪對象供圖
這一系統只是眾多先進裝備中的一環,在隊部倉庫,剛從救災現場運回的裝備經過消殺正在晾曬,可以看到不少非常先進的救援設備,例如礦山勘探級別的生命探測雷達,可打70米深的鉆頭、蛇眼內窺鏡、便攜X光機、電動錘鉆機、電動破拆剪切設備、無齒鋸等等,這些設備在多次救災搶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的感覺是,今后科技裝備將越發成為搶險救災的決定性因素,機器人、人工智能、無人機將被大量運用,靠人力硬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冉翔說,通過這次跨國救援,他也發現了技術和機制上依然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短板,例如在基礎設施薄弱、信號不佳的地區救援,保障通訊必須被放在首位,不能指望所有的國家地區都能像中國有著完備的信號網絡,今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此外,他們發現跨國搶險救援中,前期溝通協調成本也非常高,如何做好預案形成機制,盡量提高應急響應速度,也是今后需要研究探索的方向。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視頻 | 曹博文
編輯 | 顧瑩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