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自war zone 網站,作者 JOSEPH TREVITHICK,有刪減。
在太平洋的西部邊緣,一座曾被遺忘的二戰機場正悄然回歸世界軍事版圖。提尼安島,這個位于關島東北約120英里的小島,是美國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的一部分。它曾是二戰時期美軍打擊日本的前線。而如今,隨著地緣局勢的緊張,提尼安島上的北機場正被大規模重建,其背后的戰略意圖,直指中國。
一段塵封的歷史
提尼安島北機場,又稱“北方機場”(North Field),在1944年由美軍海軍工程營(即著名的Seabees)擴建而成。由于島嶼輪廓酷似紐約的曼哈頓,建設者甚至按照紐約街區命名跑道與設施。這座基地曾擁有四條長達8500英尺的跑道,最多可容納超過500架B-29轟炸機,并為約4萬美軍人員提供保障支持。
最具歷史意義的是,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的兩次轟炸任務,正是從此處起飛。戰后不久,該基地被廢棄,長達數十年淪為野草叢生的廢墟。直到2000年代,美軍才曾有限度地恢復其中一條跑道作為訓練用地,真正大規模的修復則是在2023年之后才開始。
衛星圖像揭示的修復工程
從2023年末到2025年初,多張由商業衛星公司Planet Labs拍攝的圖像顯示,提尼安北機場正在經歷一次大規模重建工程。超過兩千萬平方英尺的原始跑道和滑行道被清理修復,昔日的方格式布局再次顯現。這種密集網格布局曾是Seabees工程營仿照紐約市街區設計的產物,如今也為敵方精準打擊制造了巨大難題。
2025年1月的最新衛星圖像顯示,大部分跑道已恢復基本形態,一些區域甚至出現了全新的混凝土鋪裝痕跡。與此同步,島南部的提尼安國際機場也在擴建中,包括新建大型停機坪、滑行道及燃料儲存設施,提升作戰物資保障能力。
針對中國的戰略布局
北機場的修復并非孤立事件。自2020年起,美軍便決定增強該地區的分散部署能力。考慮到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一旦在沖突中遭受打擊,提尼安將作為關鍵的“轉場機場”使用。
美軍“敏捷作戰部署”(Agile Combat Employment, ACE)戰略強調快速、非傳統、分散式的兵力運用方式。機場方格狀的停機區不僅提升飛機分布的靈活性,也加大敵方精準打擊的難度,使其成為難以徹底摧毀的空軍節點。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阿爾文上將在2024年公開表示:“提尼安的空軍人員正在為太平洋戰區的作戰方式鋪平道路。”
美中博弈下的基地轉變
面對中國近年來在西太平洋地區日益增強的導彈與偵察能力,美軍對“基地易損性”的擔憂不斷上升。傳統思維中的大型集中式基地,正逐步讓位于“多點部署、難以預測”的戰略理念。
美方智庫報告曾評估稱,只需10枚配備子母彈戰斗部的導彈,即可癱瘓一個中型美軍空軍基地內所有地面飛機及油料儲備。為此,包括巖國、迪戈加西亞在內的多地同步推行分布式部署策略。
盡管目前提尼安仍缺乏掩體式的飛機掩蔽所,但通過頻繁變換部署點與簡易戰備跑道,美軍試圖打亂敵方攻擊節奏。這種“分布式殺傷力”的策略,也在其他太平洋島嶼同步展開。
新型戰機與未來用途
修復后的提尼安北機場并不僅服務于傳統戰機。近年來,美軍愈發重視垂直/短距起降(VSTOL)能力。如2025年初,駐日美軍F-35B戰斗機編隊就曾在此部署進行演練。同時,美軍也正在評估將艦載電磁彈射系統(EMALS)改裝至陸基平臺的可行性,以支持更復雜的起降條件。
此外,美軍陸續在提尼安測試移動式阻攔裝置,以保證KC-130、F-22等戰機在短跑道條件下的安全降落。未來具備自主起降能力的無人作戰飛機也可能部署于此。
提尼安北機場的重生,是一場穿越歷史的回歸。它見證了原子時代的開啟,也再次出現在21世紀的戰略棋局中。面對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美國正在重塑太平洋防線。而這片昔日的廢墟,也許將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新成為決定地區格局的關鍵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