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國際生物城園區。巴南區委宣傳部供圖
4月8日,巴南區發布消息,重慶國際生物城作為生態環境部優化環評分類管理試點首批園區,將在全國率先開展對生物醫藥領域10個類別需編制環評報告表的建設項目免于環評的改革試點,通過簡化環評審批管理程序,優化企業環保服務環境,助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今年3月10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正式印發《重慶市優化環評分類管理園區試點實施方案(重慶國際生物城)》(以下稱試點方案),重慶國際生物城入選重慶首批優化環評分類管理試點園區。
據巴南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鮮思倫介紹,試點方案重點對符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行業環境管理標準等環境準入要求,并且經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未突破試點園區允許排放量的項目,不再辦理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手續(即免于環評)。試點政策實施后,單個項目落地周期將壓縮至少3個月,節約企業相應資金成本。
位于重慶國際生物城的重慶仝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HepAssis2?生物人工肝產業化基地項目(以下稱仝干項目),是國內首個以醫療技術應用于臨床的生物人工肝項目。如按照常規環評審批程序,該項目需委托第三方機構編制環境影響報告,經過公示、審查等眾多環節,企業投入費用也較大。
試點方案實施后,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立即指導企業借助建設項目選線選址環境準入自助查詢APP,精準核實項目準入符合性,第一時間完成試點申報材料填報工作。在試點方案印發的次日,仝干項目就搭上了政策“首班車”,成為全市首個受益于免于環評政策的建設項目。
“免于環評政策不僅為我們節約項目投用的時間,還有效節省環評費用,減輕了我們的經濟負擔。”重慶仝干負責人王尉表示。
據了解,試點方案重點選取生態環境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中,涉及生物醫藥領域的3個大類,10個細分類別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開展免于環評審批試點。
試點方案的實施,將有效提升重慶國際生物城的招商競爭優勢,更精準、高效吸引相關領域企業落地。“我們將用好改革試點政策福利,主動服務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加快打造千億級生物醫藥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能級加快躍升。”國際生物城公司副總經理于建軍表示。
下一步,重慶國際生物城將講好“試點園區”“免于環評”的招商故事,將政策支持轉化為招商優勢,以試點涉及的生物醫藥產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專業實驗室、研發(試驗)基地等企業為重點,推動一批優質項目加快落地。(任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