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產業百科全書,工業組織底蘊全球領先
說到上海,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五個中心(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是股票、債券等十幾個金融要素市場,是作為近代開放門戶象征的外灘,是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是超過1000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近600家外資研發中心,是南京路、淮海路、迪士尼……
過去曾有“上海為何不出馬云”的問題,而事實上,拼多多、攜程、小紅書、B站、米哈游、餓了么、大眾點評、東方財富、喜馬拉雅FM、得物等等,都是在上海創業的,支付寶的總部、抖音的電商總部也都在上海。
除了這些顯性的、知名的、現象級的活躍力量,上海的隱形力量,可能更是秩序感、安全感、有機生長著的大網絡。不要忘了上海是一座現代工業城市,它的工業和制造業底蘊,不會浮現在媒體和公眾視野,但這種底層運行邏輯和力量,正越來越顯現價值。
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公布,上海工業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首次超2000億元,同比增長11.1%,為推動上海經濟回升向好、進中提質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現代工業集聚地、先進制造業新高地的上海,從江南制造總局到萬噸水壓機,從大白兔奶糖和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的“三轉一響”,從寶鋼、上汽大眾到C919大型客機、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能從中國近代史開始一直貫穿到今天的“中國工業之都”,上海當之無愧。
在全球范圍內,上海是少有的能同時制造飛機、汽車、輪船和火箭的城市,“空天陸海能”領域的一個個大國重器都在上海誕生。無疑,上海工業的組織能力是全國最好的、底蘊最深的,又是天然國際化的。
國際化工業底蘊承載力:
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的產業知音
長期以來,談到上海的科創,人們往往有一種印象,就是像大飛機、大郵輪那樣的“大家伙”要看上海,上海的國資、外資都很強,相比起來,上海的中小企業、民營科技企業不夠突出。
截至2024年,上海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2278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2629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7家、國家重點“小巨人”企業172家。
與外省市相比,上海的專精特新企業高于北京(9786家)、深圳(11315家)等城市,位列各城市第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7家,在各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三,少于北京(1035)、深圳(1011)等地。
因此,上海還是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之都,并且它具有獨特的性格,天然具備國際性。
截至2025年,上海擁有超過7.8萬家外資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也是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為集中的城市,其中各國隱形冠軍,歷來也是上海招商的重點之一。
由于研發力量充沛,上海工廠能夠提供定制化的高端產品,不需要很大的廠房,但需要貼近客戶和敏銳的市場洞察,而這些正是上海成為“魅力城市”的所在。
“客戶+技術+人才密度+天然出海”的冠軍頂配
海智在線副總裁劉海濤說,他們把總部放在上海的原因,一是這里是創業起步的地方,二是上海人才密度高,且跟市場很近。顯然這一點,已經成為了生產型服務業創新創業者的共識。
上海有非常好的工業底蘊,這種文化從90年代發展至今,依然保持著。90年代的上海制造型技術人才,會在周末到江浙一帶去技術輸出。專家們騎著摩托車甚至自行車去周邊輔導。
海智在線成立快十年來,服務了70萬家工廠,對于上海的工廠他們也有獨特的洞察。他們服務過5萬家上海工廠,這些工廠的特點是工廠規模較小,技術能力強。鏈主企業需要高精度的制造,他們也能馬上響應、做到,普遍能直接服務于研發與創新公司。
很多隱形冠軍都是研發和制造一體化的,在上海的工廠,維持著與大型跨國公司的鏈接和觸點,還保持著難度攻關的特性。中國客戶要的東西,對成本、功能、性能的要求都最高,到海外去,反而是降維打擊,所以他們在海外發展也有天然的優勢。
上海成本上的優勢,就是離市場、離客戶近,物理和心理距離都比較近。上海引領的商業優勢、銷售優勢、先發優勢,都很明顯。
中國制造業云化生產管理軟件市場第一的黑湖科技,他們創業之初是在北京,后來才選擇上海。雖然上海本身制造業的絕對數量不多,但區位優勢明顯,選擇上海當總部,回過頭來看,是戰略性正確的篤定步驟。
黑湖的創始人團隊,大多是美國留學回來的,對創新氛圍還是很注重的。東部地區,高校資源最豐富的,無疑就是上海,可以迅速吸收應屆新鮮血液,所以他也總結,“區位優勢+創新氛圍+成熟的基礎設施+人才資源”是上海的集成優勢。
黑湖以“需求端變革驅動生產端升級”為切入點,打造“以銷定產”數字工廠和柔性供應鏈解決方案,精準卡位產業轉型窗口期。一方面,面向中大型企業展開攻堅戰,獨創“積木式架構”,支持20天完成生產管理系統部署,而傳統平均實施周期需要6~12個月,云端迭代能力實現功能更新速度超傳統軟件10倍。
另一方面,展開小微市場閃電戰,黑湖小工單的小程序實現3個突破:基于微信生態的零安裝,3小時上手的零適應成本,首年訂閱費約等于1個操作工月薪,形成了“階梯式”產品矩陣,全鏈路賦能從中小微工廠到大企業的生產管理。
劉崇明還說到一個有趣的點,很多公司都是有意識地去出海,而黑湖有比較大的客戶基礎??蛻舫龊A?,連帶他們一起出海。他說,生產性服務業,是歷屆上海領導比較重視的。這里的政府和企業家,了解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全面。
隱形冠軍代表上海創新變革的決心、意志和信仰
自西蒙從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出“隱形冠軍”以來,他35年都在研究這個領域,最新的觀點是,隱形冠軍其實是代表一種決心、意志力、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信仰,走這條路是唯一的活法;隱形冠軍企業的天然優勢——“敏捷性”(Agility)將顯得更加重要,要無條件地為世界帶來創新的意志。
隱形冠軍通常在產品質量、精度或耐用性等硬實力參數上占據領先地位,3個軟實力競爭參數重要性的發展,分別是專業建議、系統集成和易用性。上海在三個軟實力競爭參數中,個個都有獨特優勢。政府部門都是高知識高信息集成的專家型組織,樓宇里的產業鏈也是“上下樓就說是上下游”,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易用性,則有各種各樣的便利舉措……
西蒙說過,德國是全世界最追求精確的國家,上海的氣質其實很像德國,是中國最追求精確和秩序的城市。上海是我國最早引入現代城市管理體系的都市,以“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細化治理聞名,其秩序感和系統性思維,跟德國的隱形冠軍有同樣的思維底蘊。
被上海關注到的企業,會被政府跟蹤幫助,包括中小企業,會根據他們具體的需求,對接相關大企業客戶。比如,海智在線副總裁劉海濤說,對創業公司而言,這種最直接的獲客需求的滿足,是上海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其他城市是“政策散養”,放開服務,大家都去平臺上去申報、去爭取。上海則是先把政策放開,普惠服務跟上,然后再重點關注其發展,提供專家顧問般的支撐。
上海的發展姿態,最近又是進一步放大,放開,放低,最近還專門測算了“規上工業企業百元營收中的成本數據”,得出數據是上海比全國還低2.7元;長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的工業百元營收成本最低,比長三角平均水平低2.9元。
“上海低成本”源于產業鏈的融通,以生態效應、產業規模、人才聚集來降低綜合創新成本。也體現了創新滲透到流程、成本、服務之中,這都為創新帶來了新的底層邏輯結構的變化因素。
杰克?韋爾奇說:“你可以拒絕學習,但你的競爭對手不會!”
歡迎點擊鏈接,了解2025年我們將走進哪些知名企業參訪交流學習。
企業參觀考察游學預約咨詢電話:18511456825(同微信)馬博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