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周小鵬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前百合網資深愛商專家、首席婚戀咨詢師、首席婚戀培訓師;《魯豫有約》《愛情保衛戰》《幸福來敲門》節目嘉賓。
一個人在處理婚姻的問題上,經歷了反復的失望之后,可能會覺得這輩子沒希望了,讓自己的婚姻狀態變得越來越糟糕,其實這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陷阱。
我們要學會識別并擺脫婚姻中的“習得性無助”,不斷努力讓自己獲得幸福。
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有一對夫妻,對孩子的教育理念相左,一個認為孩子必須得嚴管,另一個認為要給孩子自由。兩人為此不斷地發生沖突,針鋒相對。
爭執到最后,丈夫想:算了算了,我和你根本統一不了意見,你不聽我的,我也不想聽你的!于是,他產生了消極對抗的心理。為了再次感受被理解,他選擇出軌。
在發現丈夫出軌后,妻子絕望了:問題怎么都解決不了,我無能為力了。于是,她什么都不做,連孩子也不管了,放任自己沉溺在無助的情緒之中。
結果,這對夫妻不僅沒能在子女教育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孩子看到父母因自己感情破裂,還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創傷。
這對夫妻的心理狀態叫“習得性無助”。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研究動物行為時最早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概念。他做了一個實驗: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狗往外走,就給它電擊。后來,打開籠門,狗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而且不逃出籠子,塞利格曼將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在心理學上,“習得性無助”是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無意識的學習后,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我認為“習得性無助”更為通俗的解釋是指,一個人遇到問題時,內心有一種無力感,自認為無能力去解決問題,外在表現就是逃避、推脫,不愿意去面對問題。但人畢竟不同于動物,可以在能動中擺脫“習得性無助”。
01
無力離婚,也無法擺脫痛苦
“婚姻如四季,甜蜜時燦若春明,遇寒時壁壘重重。”每個人都會在婚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比如婆媳矛盾、育兒矛盾等。幸福的夫妻也會爭吵,但善于解決矛盾。
而一個“習得性無助者”面對婚姻中的問題時,不會與伴侶協商解決矛盾,他們外在表現大多是冷淡、逃避,甚至會用指責的方式去宣泄情緒,讓問題在日復一日中積重難返。
怎么區別“習得性無助”和“正常的無助”?我們用“無助”的“時長”來判斷就可以了。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刻,但“正常的無助”不會維持太長時間,普通人會用更多時間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并不斷地給自己試錯的機會,也會向他人尋求好的建議。
“習得性無助”則會持續很長時間,有些人會持續半年、一年、兩年……如果不主動做調整的話,甚至一生都沉浸在“習得性無助”的狀態里。“習得性無助”可能會導致“習得性焦慮”,讓人處在長時間的恐慌、失眠等負面狀態里,甚至需要通過服用藥物來舒緩情緒。
我曾為3年都沒交流的一對夫妻做過咨詢。他倆同住在13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很早就分房睡了。他們在廚房有各自的垃圾桶,有各自要用的刀具。只要太太一回家,先生立刻就從沙發上站起來,回到他的臥室。很多人會認為他們的狀態是冷戰,但我判斷他們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我們可以從這對夫妻身上看到“習得性無助者”最典型的表現:他們已經形成了特定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而且固執己見,不能接受別人的建議,并以消極的方式對待特定的問題。雖然他們做了婚姻咨詢,但拒絕做系統化的咨詢,并全盤否定所有專業的建議。
這對夫妻的狀態是我見過最嚴重的“習得性無助”。先生對我說:“我要是死在屋里,我太太可能都不知道。”他們認為自己一輩子都無法擺脫這樣的痛苦生活,也無力離婚,唯一的力氣都用在躲避對方上了。
02
不同經歷,導致習得性無助
前段時間,張泉靈老師直播分享的故事很觸動我:她上北大心理學課時,做了一個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她是這世上為數不多的、沒怎么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讓一旁的人都震驚了。在我看來,她的故事背后可以有一種解讀:每個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患上“習得性無助”跟一個人幾種過往經歷相關。
第一種經歷來自原生家庭。一個人從小到大提出的大多要求,都被父母否決了。比如,想吃這個東西,父母說家里沒錢,不能吃;想買玩具,父母說你應該好好學習,不能買;想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說就業前景不好,不能報……
因為他的需求總是被打壓,所以會變得無力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人本能的趨向是得到認可,所以他還是會進入關系中,且容易把過往的“無助”帶到親密關系中。他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知道如何滿足對方的需求,壓抑到最后一定會爆發。
在很多婚姻里,夫妻會不自覺效仿父母處理關系的方式。我之前提及的3年都沒交流的夫妻,他們父母的婚姻一直充斥著爭吵,所以他們未從父母身上學到好的溝通方式,走了父母的“老路”,導致自己的婚姻狀態也非常糟糕。
第二種經歷來自職業經驗。比如一個人剛畢業時,相信自己一定能闖出一片天地。結果工作后,被老板、同事批評數據做得不好,也不會和客戶溝通……在職場中,被反饋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患上了職場中的“習得性無助”。他可能會把這種“無助”帶到處理婚姻問題中。
我曾為一位男士做過咨詢。他28歲的時候賣汽車機油,賺了一桶金。朋友建議他繼續做大項目,結果他被騙了,現在有 100 多萬元的貸款沒還完,靠開出租車謀生。我問他:“你會和太太坦白自己現在的狀態嗎?”他說:“說了沒用,她要和我離婚,我也沒辦法。”
這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表現:我無力解決問題、改變狀態,只能像機器一樣運轉,不敢有任何把生活過好的想法,也無法給自己任何動力。
第三種經歷緣于自身性格。可能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并未給他造成創傷,但他天生性格內向,不擅長表達,在溝通中屢屢受挫。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曾說,“一種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性格是命運的掌舵者,積極樂觀的人在面對問題時,往往會更加果斷、堅韌,而思想消極的人在遇到挫折時,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甚至選擇逃避現實,患上“習得性無助”。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不同經歷帶來的創傷是可以治愈的,每個成年人都有自我成長的能力。雖然有時治愈創傷的旅程漫長且艱辛,但會收獲全新的自我認知和與自己、他人以及世界和解的體驗,進而獲得更健康的親密關系。
03
學會方法,擺脫習得性無助
擺脫“習得性無助”就是突破“我不行,我做不到”的限制性思維,相信靠自己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患上“習得性無助”的人要學會用心理學的“小步法”調整自己。“小步法”共有3個步驟:
第一步,多夸獎自己。比如,很少喝水的你,今天喝了3大杯水,一定要夸夸自己,因為你在“愛自己”這件事上進步了;你跟伴侶表達了之前不敢表達的想法,也是為自己喝彩的理由。不斷地肯定自己,你會越來越自信。
患上“習得性無助”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消極的、壓抑的,當一個人具備了改變的信心,繼而擁有了改變的勇氣后,他的自我認知才可以從“我不行”變成“我行”。
第二步,走出自己的世界。擺脫“習得性無助”,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出去”。患上“習得性無助”的人因認知受限,容易從消極的角度看問題,但當他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時,會逐漸發現生活有多種可能性,開始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面對問題。
第三步,增加與伴侶的互動。先從小的互動開始做,比如向伴侶發出邀約:“我們今天出去散個步”“我們今天出去玩兒一玩兒”,等關系升溫后,再去解決問題。我們要把握一個總原則:先建立親密關系,再解決親密關系中的問題。
我有位客戶,也是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尋求了專業的咨詢,才獲得了改變。
原本,家里事無巨細都是她在處理,她也放棄了和愛人溝通。后來,她的愛人去外地工作,她都無所謂他回不回家。兩個人失去日常接觸后,愛人提出離婚,她的內心受到了很大沖擊,也非常委屈。她完全不知道如何挽回自己的婚姻,消沉了很長時間,懷疑自己一輩子都不能幸福了。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她,我會用專業的咨詢技巧與她溝通。
我的客戶是一位老師,她把職業習慣帶到了家里,對家人是“教導主任式”的溝通方式。她過分控制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溝通變成單方面的決策。她會直接指責愛人:“你這么做有問題。”她的愛人為了不激化矛盾,大多時候都選擇了退讓。
差點兒讓她離婚的導火索是一件小事:愛人從外地回來,帶了幾包方便面當禮物送她,她直接抱怨道:“方便面吃了沒營養,有什么可帶的?”
她的表達是無意識的,我引導她有意識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有一個咨詢技巧是用咨詢者的話回饋咨詢者。我問她:“如果你現在就是你的另一半,這個回應會不會讓你舒服?”她才明白自己婚姻的問題根源在哪兒。
好的婚姻一定是:你既要考慮自己的感受,也要考慮對方的感受;你不僅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更要了解對方的想法。
為了讓她走出自己的世界,我鼓勵她多學習。因為她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所以開始大量閱讀這方面的書,有了很大改變。她現在很注重學生的感受,講課時不僅會講很多生動的故事,還會組織學生模擬情節表演。
她說:“有一次,已經打了下課鈴,但學生們都不愿意下課。我現在越來越自信了,也明白了肯定他人的重要性。”她跟愛人的溝通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她學會了夸贊對方。愛人如果再帶方便面回家,她會說,這個方便面好好吃,跟上次你帶的口味不一樣。
“婚姻不僅是一場修行,更是一種智慧。”夫妻之間的相處需要技巧和策略,才能營造出更加和諧、舒適的關系。我建議她用“為孩子好”這樣的“話術”,說服愛人參與家庭活動,增加與其接觸的機會。現在,他們一家三口每周都要打視頻電話,一起其樂融融地讀書交流。
患上“習得性無助”的人為什么不愿改變自己的狀態?我想這是因為他們還能忍受當下的痛苦。有道是:“有‘極致’的痛,才有‘極致’的改變。”“溫水煮青蛙式”的婚姻,不會讓一個人有改變的動力,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很燙的水里,它一定會往外跳。
人生有些不如意,并非壞事。正如蘇格拉底曾說,“智慧唯有通過痛苦而獲得”。痛苦可以讓我們深刻地反省自己,從而找到內心的力量和智慧。
同時,覺醒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實踐,逐漸擁有更清晰的認知。
患上“習得性無助”的人一定要明白,幸福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而這需要你先改變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