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美國經濟學家史蒂夫·米蘭在哈德遜研究所的一場演講,像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了國際輿論的漣漪。這場被外界稱為“霸權診斷書”的演講,直指美國外交政策的短視與傲慢。米蘭提到,美國對多極世界的抗拒,像極了古羅馬元老院面對蠻族崛起時的恐慌。而哈德遜研究所——這個以推動強硬外交政策聞名的保守派智庫——竟成了這場自我批判的舞臺,戲劇性拉滿。
米蘭的演講里藏著一條暗線。他說,當帝國沉迷于用軍事和金融霸權維持單極秩序時,往往會忽略一個致命問題——歷史從不重復,但總會押韻。
羅馬帝國的擴張困境
公元2世紀的羅馬帝國,疆域橫跨歐亞非,軍團鐵蹄所到之處皆插上鷹旗。但擴張帶來的不是永恒榮耀,而是無盡的資源黑洞。為了維持邊境防線,帝國不得不將75%的財政支出砸向軍隊,導致基礎設施建設停滯,公民福利體系崩塌。歷史學家塔西佗筆下“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景,最終變成了“條條大路皆戰場”。
這一幕在21世紀的美國找到了鏡像。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五角大樓每小時燒掉2000萬美元軍費,卻催生了更兇悍的恐怖組織。米蘭在演講中尖銳指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干預就像羅馬軍團在不列顛的沼澤里掙扎——每前進一步都在消耗帝國的元氣。當國會還在為F-35戰機的升級撥款扯皮時,深圳的無人機企業早已用民用技術改寫了現代戰爭規則。
大英帝國的“分而治之”
19世紀的英國殖民者站在印度次大陸地圖前,用鉛筆畫出那道著名的“拉德克利夫線”。這道人為劃分的國界,讓印度與巴基斯坦陷入長達百年的仇恨。大英帝國擅長用“分而治之”維持殖民地平衡,卻在撤離時留下遍地火藥桶。
今天的美國似乎繼承了這份危險遺產。當五角大樓高調推進“印太戰略”,在南海頻繁軍演時,東盟國家卻在悄悄搭建繞過美元結算的貿易網絡。米蘭引用了一組耐人尋味的數據——過去五年,亞洲區域內部貿易占比從52%躍升至62%,而跨太平洋貿易份額下降了8個百分點。這像極了20世紀初的英聯邦體系,當殖民地開始內部抱團,帝國的關稅同盟就成了擺設。
技術霸權的悖論
硅谷風投教父霍夫曼最近在舊金山灣區組織了一場秘密會議。二十位科技巨頭高管達成共識——對華技術封鎖正在讓美國變成“數字孤島”。當華盛頓禁止英偉達向中國出售高端芯片時,深圳的昇騰910B芯片已經在自動駕駛領域實現量產。米蘭在演講中打了個比方,這就像19世紀英國禁止蒸汽機技術外流,結果催生了德國魯爾區的工業革命。
更諷刺的是核能領域。美國核管理委員會耗時七年才批準一座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建設,而中國在甘肅建成的釷基熔鹽堆,從設計到并網發電只用了43個月。過度監管不僅拖慢創新速度,還逼得比爾·蓋茨的泰拉能源公司把最新項目落戶河南。用米蘭的話說,當帝國把精力用在修筑技術長城時,往往錯過真正的創新浪潮。
帝國的黃昏與黎明
在演講結尾,米蘭把鏡頭轉向深圳人才公園。那里立著塊電子屏,實時更新著這座城市引進的諾貝爾獎得主數量。當美國還在為H-1B簽證限額爭論不休時,深圳用“孔雀計劃”吸引了47位各國院士落戶。這種“引育并重”的戰略,讓大灣區在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上超越硅谷。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羅馬帝國衰亡前夜,戴克里先皇帝試圖用價格管制法令挽救經濟,結果連橄欖油都成了黑市交易品。大英帝國在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中砸下130億美元,卻沒能阻止布雷頓森林體系崩塌。如今美聯儲的加息縮表操作,看起來像極了這些古代帝國的終章前奏。
結語
米蘭的演講視頻在TikTok上獲得230萬次播放時,哈德遜研究所的官網評論區正在上演魔幻現實主義——有人稱他是“叛國者”,也有人封他為“最后的清醒者”。這種撕裂本身或許就是答案。當帝國沉溺于昔日光環,歷史就會變成回旋鏢。而那些敢于直面多極化浪潮的文明,正在把危機寫成轉機。
畢竟,長安城的駝鈴曾見證過盛唐包容西域商隊,威尼斯商船的故事里藏著地中海貿易圈的密碼。霸權終會褪色,但文明的韌性永遠在于打開城門的那一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