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新疆切糕,后有新疆大巴扎干果!”
2025年4月4日,一女子在新疆大巴扎購買堅果和干貨,結果商家卻以“克”為單位模糊報價,最終狠狠被宰了9800元。
可面臨民警的調解,商家也拒不退款,于是女子只能撥打12315尋求相關部門的幫助,并且將這件事情發在了網上,哪怕是最后得到了解決,但網友仍覺得女子是“被逼無奈”。
那么,最后是如何解決的?為何大家會認為女子是“被逼無奈”呢?
“甜蜜”的陷阱
在清明假期,女子就來到了烏魯木齊的大巴扎游玩,更是想在回家之際購買些新疆特產給親友們帶回去。
很快她就被一家干果店所吸引,畢竟那里各種干果、花茶、藥材的香味彌漫在空氣中,十分誘人,而且她詢問問玫瑰花茶價格時,店員回答“3元”。
按照正常來說的話,那3元肯定是一斤了,想著價格還便宜,女子就挑選了大量的枸杞、胎菊等商品,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在結賬的時候卻發現金額高達9800元。
面對這一幕,也讓女子驚恐萬分,畢竟自己只是購買一些果茶,又不是買黃金、珠寶等貴重物品,而且她所購買的胎菊便需8000元(按200元/克計算),而同類產品在其他平臺售價僅30元/斤。
對于這樣“宰客”的行為,女子也是不愿意充當“冤大頭”,于是她就拒絕支付,可商家卻以“已稱重”為由拒絕退貨,堅稱交易屬“雙方自愿”。
但這并沒有對商家造成任何的損失,而且商家在告知價格的時候也模糊不清,如果要是說明3元/克的話,那女子肯定也不會去大量購買啊?甚至面對女子的協商,商家還表明:“這里不是網店,沒有‘7天無理由退貨’那一說?!?/strong>
執法爭議
無奈之下,女子只好選擇報警求助,可當兩位警察趕到現場時,一位警察在遠處觀察情況,另一位警察負責居中調解,而且店家還派出一個穿黑衣服的男人出來交涉。
但他一口咬定店里商品都是明碼標價,交易是雙方自愿的,不存在任何欺騙行為,因此堅決不肯退貨,尤其是面對女子的投訴,黑衣男子卻一點也不著急,仿佛是吃定了游客是外地人,不敢惹事。
而且負責調解的警察也沒有站在游客的立場上,他一邊反復強調商家沒有“強買強賣”,一邊又勸說女子沒必要爭吵,畢竟爭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但是對于商家報價模糊的情況,卻未曾提起。
甚至執法人員還將責任歸咎于女子“未看清價格”,并且還建議女子撥打12315進行投訴,尤其是女子提出的退貨請求,執法人員卻仍以“交易完成”為由拒絕干預,而這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30天內可退貨”的規定形成沖突。
最為主要的是,當女子撥打12315尋求幫助時,可電話卻總是占線,最后只能留言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尋求幫助,而女子因為著急趕飛機,最終勉強簽署了一份和解協議。
那就是商家同意退還三千元,分兩筆支付,一筆兩千元,另一筆九百九十九元,雖然說游客拿回了一部分錢,但原本愉快的旅程卻因為這件事情轟然坍塌。
完美解決
在返程的路上,女子就將這段遭遇發在了網上,這時候大家紛紛認為新疆地區的商家“欺負”外地游客,甚至大家紛紛尋找新疆文旅部門討要說法,尤其是網友調侃道:“ 唐僧在大唐叫圣僧,過了火焰山就成了貧僧”。
不過在輿論的壓力下,商家最終全額進行了退款,而女子也是將視頻刪除,并且出面進行了澄清,至此這件事情才得以結束。
但對于網友們來說,不能因為出一件事情解決一件事情,反而是要從根源上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畢竟在2024年內蒙古某服務區,游客險些因“16元/克”的石斛支付1.2萬元,而更早的“切糕門”事件也曾引發對旅游商品定價機制的質疑。
畢竟“天價干果”事件,不僅讓游客很受傷,更是讓新疆旅游的聲譽受到影響,要想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游客、商家、監管部門都要一起努力。
而且商家還要明白,誠信經營才是長久發展之道,一定要明碼標價,不能騙人,提供好商品和服務,才能獲得好口碑,贏得游客的信任,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更多人愛上新疆,體驗新疆的美好。
主要信息來源:
抖音賬號:掩于歲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