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熙君
1989年的陽春時節,那是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季節。在豫東平原的試量高中,我還是一名懷揣高考夢想的莘莘學子。那時的我,青澀、靦腆,和女同學說句話都會磕巴、臉紅,更不會寫情書、撒謊,甚至對抽煙、喝酒一竅不通。然而,命運的車輪卻在那個春天悄然轉向,將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軍營。
那時的我,心中滿是對高考的憧憬與渴望,希望通過這座“龍門”躍入更廣闊的天地。然而,現實的考量卻讓我和幾位同學萌生了參軍入伍的念頭。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也為了尋找另一種人生道路,我們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從軍之旅。然而,由于試量等幾個鄉鎮當年并無征兵任務,我的參軍之路顯得尤為曲折。幸運的是,一位遠門的舅舅伸出援手,他帶著我前往縣武裝部,通過他的親戚幫忙,讓我得以參加征兵體檢。
體檢地點設在縣委黨校,那是一個緊張而又充滿期待的日子。我穿著肥大的運動服,心中忐忑不安,卻又滿懷憧憬。我知道,這一步踏出,我的人生軌跡將徹底改變。
政審表的填寫同樣充滿波折。大弟為了我的政審表,騎著那輛不需要按鈴鐺就能響的自行車,往返60公里土路,跑到正在老家楊湖口灌溉麥田的鎮武裝部長家里簽字蓋章。當他滿頭大汗地掏出捂在胸前的檔案袋時,汗水已經浸濕了封面。那一刻,我看到了親情的偉大與無私,也更加堅定了我要在軍營中干出一番事業的決心。
入伍那天,母親用她粗糙的雙手撫過我的肩膀,又拉我到胸前,凝視著我那身還沒佩戴軍銜的軍裝。她的眼神中充滿了不舍與期待,只有一句話:“好好干,別想家。”這句話,像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成為我日后在軍營中奮斗的動力源泉。
故鄉的歡送場面依然歷歷在目。親人黝黑樸實的笑臉、離別難舍的淚水,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中。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即將踏上的征途,充滿了未知與挑戰。然而,我深知,只有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才能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4月8日,我們74名新兵一起乘坐448次列車,經過一路顛簸,終于來到了位于山東鄒城的部隊駐地。那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卻也是我夢想起航的新起點。夜半時分,當我擠上大解放軍車,看到眼前這片陌生的土地時,我知道,我的夢想已經像一粒出征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在軍營的日子里,我經歷了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補發的兩個月36元津貼費,我毫不猶豫地寄給了父母20元,讓他們買油買鹽。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軍人的責任與擔當。班長給我照了一張佩戴他上士軍銜的彩色照片,那是我軍旅生涯中的第一張照片。照片中的我,雖然青澀、稚嫩,但眼神中卻透露出堅定與執著。
那些日子里,我們新兵一同訓練、一同生活、一同面對困難和挑戰。每一次跌倒后的爬起、每一次汗水浸透衣背、每一次夜深人靜時的思念,都成為了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那些流血流汗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瞬間,讓我更加深刻地記住了父母耕作的身影和天空中南飛的大雁,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要在軍營奮斗的決心。
我的十八歲,雖沒有路遙筆下孫少安兄弟生活中那么多的闖蕩和人生的嬗變,但和大多數豫東鄉村的男孩子一樣,有卑微的自尊,有木訥的桀驁,有桑梓的情懷,也曾有過縱橫四海的野心。我的十八歲,不管運動弧線是否完美,但已留下一抹痕跡,盡管生活中有些許一地雞毛,但仍記得初心,記得父母,記得兄弟,記得家鄉,記得戰友,還有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