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能拿捏你的人和關系,都源于“期待值”。
父母為什么被孩子拿捏?因為對孩子有期待。
你為什么被對方拿捏?因為你太渴望得到對方。
在社交中,別人為什么能拿捏你?因為你有所企圖。
所有的關系回到本質上看:有了期待,就有了被對方拿捏的空間。
期待值,也可以稱之為——預期管理。
換句話說:誰能掌控你的預期管理,誰能控制你的期待值,那么誰就能間接控制你。
作為一個情感博主,雖然我跟大家聊情感,其實你代入別的關系、場景,也是通用的。
-01
你的期待值越高,產生的“負面情緒”就越多
期待無處不在。
你讀書的時候,很聰明,別人做不出來的難題你都能鉆研出來,你被老師和父母寄予厚望;
在大家的預期下,你也認為自己一定能考好。
可考了幾次試,你的成績都不理想,雖然難題都對了,但你的基礎題很差。
你很失望,首次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父母和老師,掌握了你的“預期管理”,當預期達不到目標,父母和老師的聲音,就會阻礙你的自信。
你也開始自我懷疑:“我真的很差嗎?為什么會考這么差?”
其實你并不差,你依然很聰明,只是你懶,眼高手低,基礎題不愿意背。
你長大后談感情了。
跟喜歡的異性相處,你同樣被期待值影響。
你喜歡對方,你為對方付出很多:情緒價值,金錢,物質,行為與甜言蜜語……
只要你能想到的,只要你有的,你都愿意為對方付出;
你期待對方能給你相同的反饋,只要對方反饋你一些,你甚至愿意撬動更高的杠桿為對方付出。
這就是你的“期待值”被自己拉滿了。
當你過度期待對方的反饋,你必然會對關系產生極大的不適;
痛苦,失落,認為自己被忽略,這些負面情緒就把你壓垮了。
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不要盯著對方“是否給你反饋”,而是給你自己設定預期管理。
舉個例子:
你在追求喜歡的人,你給自己設定1個月期限,這1個月之內的所有付出都是你心甘情愿的;
超過這個期限,如果對方接受,那就是好的結果,如果對方不接受你就果斷止損。
這就是“沒有期待的預期管理”。
因為一切都在你的預期之內,當結果是好的,就是驚喜;
結果不好,那也在你的預料之中。
-02
你不要期待別人做了什么
你只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什么是你應該做的事?
衣服臟了該洗了,這是應該做的;
你讓別人給你洗,別人不洗你就不穿,這就是不應該的。
你的事情,對方的事情;
你的責任,對方的責任;
你的付出,對方的反饋;
你的感情,對方的感情。
這些其實是兩碼事。
打個比方:
愛情在你的生命中占比80%,你將愛情看得比事業,比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可愛情在對方的生命中占比只有50%,事業比你重要,愛好比你重要。
你愿意為對方拿出你80的籌碼,可對方只能拿給你50的籌碼。
你說誰對誰錯?
從這一點看,都沒錯。
你愛TA,你將愛情放在如此高的位置,所以你投入這么多,本就是你自愿的;
對方也愛你,但TA對愛情的預期,本就只能分享給你50,這也是TA能拿出來最多的。
當對方不給你反饋,或者并沒有給你那么多的反饋,預期一開始就是建立好的;
你的期待,你的失望,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態建設問題。
你覺得不滿,你可以去換另一個人,換另一個環境;
而不是說,你要求對方必須按照你愛他,你對待他的方式,給你同等反饋。
前者是理性,是作為第一責任人的正常決策;
后者是忽略人性,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情緒化決策。
情緒是什么?是我想要,我想做。
理性是什么?是我應該做,我怎么做。
你回到曖昧、戀愛和婚姻家庭關系,會發現都是一個道理。
你的期待值,要建立在預期管理的前提下,才不會失落;
你下意識對任何人產生期待,就必須做好“對方不跟著你預期管理走”的準備。
話題:
你在關系里,會產生很高的期待嗎?
作者何所歡:
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系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