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部地區首座以汽車工業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東風汽車博物館坐落于十堰市二汽歷史廠區,共展出2000余件珍貴展品。圖為東風汽車博物館門口浮雕,由第一代創業者及“青年突擊隊”組成的群像。
步入東風鍛造公司車間,一臺體型高大、泛著黝黑色金屬光芒的液壓機,會迅速吸引每一個參觀者的目光。這是共和國第二汽車制造廠(以下簡稱“二汽”)創業初期的大手筆,它發出有節奏的、鏗鏘有力的錘聲,像極了第一代中國汽車人發出的“打汽車工業翻身仗”吶喊。
“這是一條以1976年從西德引進的1.2萬噸液壓機為主機的曲軸鍛造自動線,1978年安裝調試完成后投產,至今已安全運行47年,且未經歷大修。”談起這條被稱為“國寶線”的萬噸鍛壓線,原東風鍛造公司副總工程師秦裕璉還清晰地記得每一個細節。
近日,隨著東風汽車博物館在湖北省十堰市正式開館,一部“傳承汽車文明,致敬奮斗榮光”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作為中部地區首座以汽車工業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東風汽車博物館坐落于十堰市二汽歷史廠區。從泛黃的《二汽建設動員令》,到反映萬噸鍛壓機跋山涉水的老照片;從東風第一代軍車EQ240,到東風商用車、東風猛士和東風嵐圖等各品牌的主力產品,通過2000余件珍貴展品,該館不僅向觀眾復原了二汽建設初期的恢宏歷史場景,更梳理了東風汽車與中國汽車工業同頻共振的發展脈絡。
“東風汽車博物館,傳遞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發展民族汽車工業的關懷和期望,書寫著同心與共、攜手建設民族汽車工業的美好佳話。”正如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青在開館儀式的致辭中所說,建設東風汽車博物館,就是為了總結展示東風的奮斗之路,反映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滄桑巨變,凝聚建設汽車強國的奮進力量。
接過奮斗精神的火炬
“40多年的兩班倒,從5噸車到重型車,這臺1.2萬噸液壓機已經生產了數以百萬噸計的鍛件。”94歲高齡的秦裕璉告訴記者,通常鍛壓設備被視為勞動強度高、工作環境艱苦的設備之一,東風汽車的這條“國寶線”卻成了例外。“這一點就連我也感到有些驚訝。”在他看來,其背后離不開嚴格執行科學生產紀律,以及一代代車間工人的悉心保養。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東風汽車新增發明專利授權1800多件,累計擁有有效專利2.44萬件,連續3年獲中國車企專利創新指數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各個研發團隊中都有青年工程師勇擔重任。圖為東風汽車博物館內的飛行汽車展區。
在20世紀60年代的建廠初期,像秦裕璉一樣從天南海北趕赴十堰的青年有許多。在東風汽車博物館正門口,饒斌、黃正夏、孟少農等老廠長的銅像身后,就有一面“青年突擊隊”的戰旗。從“黃龍引水會戰”到“鐵姑娘隊”,青年突擊隊先后涌現出許多中國產業工人的典型代表。
“每一個時代對青年都有著不同的使命,但無論使命如何變化,我們青春底色中的昂揚向上精神始終是不變的。”東風汽車團委書記陳嘉玥認為,青年員工是否有活力,能直接反映企業是否有活力。他表示,無論是科技創新、產業控制,還是營銷賽道,新一代東風青年已經接過了奮斗的火炬。
近年來,東風汽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成就,為未來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東風青年既是排頭兵,又是先鋒軍,發揮著挑大梁的重要作用。
記者了解到,2024年,東風加快建設全球創新中心、全球造型中心、軟件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基地,自主品牌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8%左右。得益于此,2024年東風汽車新增發明專利授權1800多件,累計擁有有效專利2.44萬件,連續3年獲中國車企專利創新指數第一。
貼近年輕群體的喜好與需求,讓品牌走向千家萬戶
東風汽車研發總院軟件工程研究中心總監、黨委書記陳濤介紹說,目前研發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29歲,從車用芯片研發到汽車智能化技術,乃至更具前瞻性的L4級無人駕駛,都有青年工程師在團隊中勇擔重任。
“在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東風汽車有著非常完整的計劃和制度,我們稱之為‘156人才計劃’。”陳嘉玥補充說,在管理類、企劃類、營銷類、科技創新類等各條關鍵賽道上,東風汽車都為青年提供了發揮才能、追逐夢想的舞臺。
在開館儀式上,十堰市政協主席、市委秘書長蔡賢忠在致辭中表示:“東風汽車博物館不僅是東風人的精神圖騰,更是十堰從深山小鎮躍升為“大山里的深圳”的立體見證。博物館的建成標志著政企合作、政企共建邁入全新階段。十堰市將進一步強化政策供給,做好配套服務,竭力為東風公司在線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不久前的清明假期,東風汽車博物館儼然成為十堰市的新熱門打卡地。
“東風汽車博物館正是傳承汽車文明,致敬奮斗榮光的重要載體。”該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東風汽車博物館將作為集展示、收藏、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汽車文化主題體驗區和紅色教育基地,成為展示中國汽車工業文明和科技進步的重要窗口。
“深入探索東風汽車博物館,既能看到艱苦樸素的奮斗精神,更能看到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一位首批入館參觀的觀眾表示,近年來,參觀博物館已成為年輕人的文化習慣,尤其是帶著孩子來參觀,能更細致地了解前輩們艱苦創業的不易,引導他們正確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近年來,許多博物館已成為極為熱門的文旅目的地。作為新中國制造業創業、崛起的范本,汽車企業需要更多觀眾走進自己的博物館,也需要博物館走出企業,將‘青年突擊隊’等先進文化傳遞給更多人。”在汽車分析師白德看來,青年既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建設者,也是主要潛在用戶和受益人。借助博物館或文創、文旅等產品走進年輕人的日常,走進年輕人的內心,就有希望建立起更寬闊的品牌“護城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志遠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出行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