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應超越政治博弈的“生命線行業”,正在被唐納德·特朗普推向了風暴中心。
1
104%關稅“颶風”
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一項名為“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將對所有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其中,中國被特別列為加征對象,稅率從原有的20%基礎上再加征34%,最終達到54%。
4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接連發布多項對美反制措施,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
面對中方的正常反制措施,特朗普大發雷霆。
其通過社交媒體發布強硬聲明,要求中方在4月8日撤回此前對美實施的34%報復性關稅。若中方未能滿足這一要求,美國將從4月9日起對中方加征額外50%的關稅,并終止所有與中方的貿易談判,中方未予理睬。
最終,于4月8日夜,特朗普再次簽發行政命令,修訂了此前的關稅政策。他正式刪除了原本的“34%”加征稅率,改為“84%”。其稱,這一調整是基于中方已宣布將根據對美報復行動進行修訂,因此美國進一步提高了關稅力度。
據外媒報道,白宮新聞秘書于4月9日確認,對中方的104%額外關稅已于東部時間中午生效,稅率從4月9日起正式開始征收。
此前,在2025年4月2日宣布的“互惠關稅”(reciprocal tariffs)計劃中,白宮曾將藥品列為豁免項目之一,行業暫時撤離到了暴風邊緣。
但很可惜,這一豁免并未持續。當地時間4月8日,特朗普發表講話,宣布美國將于不久后對藥品加征關稅。
2
關稅重錘下的醫藥產業
根據最新關稅政策,除胰島素、抗瘧藥等4類特定藥品外,抗生素、疫苗、抗體等常見治療性藥物維持20%的原稅率。
這更多的是基于美國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非對中國藥企的善意。一旦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對這些特定藥物的豁免政策隨時可能被取消。因此,中國藥企在享受豁免政策帶來的短期紅利時,更應加快技術創新和市場多元化布局,以應對未來可能的政策風險。
維生素、激素、抗生素等“剛需”原料仍豁免關稅,但布洛芬、芬太尼前體等品種仍需承擔54%的高稅。這一政策對原料藥企業影響深遠:豁免清單內的企業可維持價格競爭力,而高稅品種的企業則面臨成本上升和市場份額流失的雙重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約30%-40%的原料藥依賴中國進口,若既有關稅持續,將會倒逼美國藥企尋求替代來源或在本國開設工廠,但中國的供應地位短期內難以替代。
醫療器械和耗材未被納入豁免清單,部分產品疊加過往已有的額外關稅,關稅水平已經較高(注射器及其零附件的關稅水平目前為120%,加征后可能達到154%)。
這使得醫療器械企業在出口美國市場時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部分低值耗材產品甚至可能因成本過高而失去市場競爭力。為應對關稅沖擊,部分企業已選擇墨西哥、加拿大、東南亞等地建廠,以規避貿易壁壘。
3
反制之下 生物醫藥正技術突圍
面對苛刻且不合理的關稅共計,中國對美國生物醫藥產品也加征了34%反制關稅,它將成為產業保護的“戰略棋局”。
這一舉措直接沖擊強生、GE醫療等美企在華市場份額,卻為本土企業騰挪出市場空間。當然,反制措施之下,部分進口依賴度高的生物醫藥產品(如血液制品)價格將會上漲,患者負擔加重。
如何在保護本土產業與平衡醫療成本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政策制定者的難題。
技術競爭的“溫差”逐漸顯現,美國依賴中國提供的約40%-50%抗生素原料藥和20%-25%仿制藥API(活性藥物成分),關稅加征雖然會在短期內推高其生產成本,但默克、輝瑞等巨頭還可以通過“東南亞+墨西哥”的產能分散化策略,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所幸中方早已推出《中國制造2025》,技術突破于十年內不斷加速。以CAR-T細胞治療、基因編輯技術為例,國內各大企業已在政策扶持下取得顯著進展,未來有望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同時,這也是臨床試驗合作的“寒流”預警,中美雙方在腫瘤靶向藥、細胞與基因療法等領域的跨國合作,會因政治風險而放緩進度。
但危機中亦可孕育新機,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等企業轉而與歐洲制藥巨頭建立聯合實驗室,通過“技術換市場”的方式,繞過美國的技術封鎖。
這種合作模式的轉變,既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國際化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無奈之舉。
4
震蕩之中 細胞產業正加速崛起
細胞治療作為生物醫藥的“皇冠明珠”,正成為全球技術博弈的主戰場。美國新關稅政策對高端醫療器械乃至細胞培養基等關鍵設備和耗材的加征,會直接推高中國企業的研發成本。
眾多企業曾依賴美國的進口技術,如今被迫轉向國內替代方案,盡管效率短期內會有所喪失,但供應鏈安全性顯著提升,算是中國細胞產業在關稅壓力下的一種艱難轉型。
而美國擬對生物技術領域加征關稅的傳聞,已令復星凱特、藥明巨諾等CAR-T企業股價波動加劇。中國細胞產業需警惕“技術斷供”風險,加速國產設備、試劑的研發進程。
同時,全球臨床試驗的“去美國化”趨勢,要求中國企業建立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網絡。以復星醫藥為例,其通過并購德國BioNTech的股權,不僅獲得mRNA技術授權,更在歐洲建立細胞治療生產基地,企業可形成“中國研發+非美國制造”的協同模式。
供應鏈重構的重壓之下,中國細胞產業正在加速垂直整合。藥明康德在無錫建立的細胞與基因治療研發中心,已能覆蓋80%以上的臨床前研究需求;恒瑞醫藥則通過自研+并購的方式,布局CAR-T、干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
政府層面,《中國制造2025》等專項政策的扶持,為細胞產業提供了資金、人才等關鍵資源。這種“政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正在推動中國細胞產業從“跟跑”向“并跑”乃至“領跑”轉變。
寫在文末
關稅加征的狂風暴雨,雖令中國醫藥產業一時承壓,卻也孕育著產業升級的契機。
從藥品制劑的有限豁免到原料藥的差異化命運,從醫療器械的高關稅困境到生物醫藥的技術突圍,再到細胞產業的供應鏈重構,這場危機正倒逼中國企業在創新中破局,或許,正如鳳凰涅槃,唯有經歷烈火的淬煉,方能展翅高飛。
*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
since 2015.
來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網絡編輯/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細胞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