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文 美國關稅風暴席卷全球,作為大宗貿易代表的汽車業所受到的擾動備受關注。加拿大已宣布,自4月9日起,正式啟動對美國汽車對等征收25%關稅措施,涵蓋所有不符合“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美墨加協定)的美國進口汽車。
同時,繼捷豹路虎暫停出口美國業務、Stellantis汽車集團暫停墨西哥和加拿大工廠的生產后,德國豪華車制造商奧迪也暫停對美國出口業務,宣布將以在美國的現有庫存車,維持未來兩個月的美國市場需求。
此外,特斯拉CEO馬斯克發聲反對、歐盟表示在籌謀反制之策、拉美國家反應強烈、日韓謀求優惠政策……針對美國實施的汽車關稅,全球各利益相關方的對策近期快速更新。有行業預測認為,未來一至兩個月內,世界多國將與美國就汽車關稅展開交鋒和斡旋,不排除將有更多汽車企業暫停出口美國業務。在存量進口車“奇貨可居”的情況下,美國國內汽車市場將出現劇烈波動。
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破壞力正在促使全球車企重新審視產業鏈布局的安全性,新的投資趨勢或將呈現。
汽車業已經歷近百年的全球化發展,目前沒有任何一輛車能夠做到所有零部件都產自同一個國家,即使是核心部件也難以實現。2024年數據顯示,美國是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單一汽車市場和最大的汽車進口國,加征關稅將作用于全球近1/10的汽車銷量,多國的反擊將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
汽車行業的共識是,特朗普的首要狙擊對象是中國汽車,但最先“受害”的很可能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美國本土企業和經銷商,此外對歐洲和日韓的汽車制造商的沖擊也十分巨大。相比之下,中國汽車業的回旋空間反而更大。
對全球1/10的新車加稅
4月3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實施對進口汽車及輕型卡車征收25%關稅的政策。結合過去幾年美國對進口汽車多次實施的加稅政策,目前美國汽車關稅政策的底層框架是:一,普遍加征25%關稅,覆蓋所有進口乘用車(轎車和SUV等)、輕型卡車及關鍵零部件(如發動機、變速箱、電氣系統),自5月3日起,關稅范圍進一步擴展至其他核心部件;二,稅率疊加:原有最惠國稅率(MFN)基礎上疊加25%,其中乘用車MFN稅率從2.5%升至27.5%。三,例外條款: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原產地規則的汽車,其美國本土含量部分可豁免關稅,但非美國成分仍需繳納25%。
疊加針對特定國家的高額附加稅后,目前美國對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具體稅率為:中國疊加301調查(25%)、芬太尼相關關稅(10%)、新汽車關稅(25%)后,汽車及零部件平均稅率高達70%以上;歐盟與日本的汽車關稅升至27.7%;加拿大與墨西哥所產汽車適用以上第三條“例外條款”,但若不符合條件,疊加芬太尼關稅后稅率超過50%。
從全球汽車關稅演變的歷史來看,美國此次加征關稅之舉,回到了幾十年前全球汽車業發展之初的貿易保護階段。特朗普意欲逼迫所有汽車制造商在美國投資生產,提高美國本土零部件比例(如USMCA規定的75%區域價值含量),推動“制造業回流”。這相當于重新打造美國汽車產業。同時,特朗普希望減少貿易逆差,汽車行業是美國最大貿易逆差領域,2024年逆差達2389億美元。
2024年,全球汽車總銷量為8900萬輛,中國以3143.6萬輛的銷量連續16年保持全球第一,美國以1594萬輛位居第二。美國2024年進口汽車約800萬輛,占其全年銷量的一半,占全球進口車的近1/3。美國汽車關稅新政將影響每年價值逾4600億美元的進口業務。
美國關稅一旦固定化,必將重創多國汽車業。但汽車業全球化的不可逆、重塑產業鏈的復雜度以及投資的長周期,都將成為美國汽車關稅在現實中落地的阻力,汽車產業鏈的國際分工在過去幾十年不斷細化、完善和成熟,已形成穩固、復雜的利益鏈條和商業模式。
美國本土車企就是全球化的先鋒。早在1911年,福特汽車就在北美之外建立了第一家汽車工廠,通用汽車在50年前進入快速全球化布局階段,目前在美國銷售的通用汽車有一半都是進口自全球各地。因此,加征汽車關稅,美國本土企業同樣深受影響。
汽車城底特律的落敗,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國本土汽車制造商喪失競爭優勢的寫照。美國進口車多產自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是汽車產業鏈布局所遵從的成本最低原則和近地原則的體現。
反制與妥協 各國緊急應對
美國加征關稅嚴重打擊了美國在汽車領域的“盟友”,向美國輸出汽車最多的是墨西哥和加拿大,日本、韓國、德國、英國等則是美國進口汽車品牌的主要來源地。
作為汽車產品中分別有近六成和近八成都外銷至美國的“鄰居”,墨西哥和加拿大手握“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美墨加協定),目前已經開始尋找新對策。加拿大動作迅速,4月7日向世貿組織提出在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磋商的請求,聲稱特朗普的關稅措施不符合美國在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多項條款下承擔的義務。4月8日,加拿大宣布對美國進口車對等征收25%關稅,同時宣布將對汽車生產商實施減免方案,以激勵汽車生產商在加拿大的生產和投資。
墨西哥同樣準備開拓新路徑,以抵消美國關稅的負面影響。墨西哥雇主聯合會發表聲明稱,墨西哥“當務之急”是加強國內市場,實現墨西哥出口目的地的多樣化,以減少對本土經濟和就業的影響。
美洲之外的多國也在迅速調整措施適應美國關稅新政。其中,越南宣布大幅度下調汽車關稅,作為低成本生產國,越南過去幾年成為汽車業的熱門投資地。而作為在美國進行最多汽車業投資、出口大量汽車的國家,日本和韓國則正在積極爭取豁免待遇。
4月8日,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發文稱,已和韓國代理總統洙進行了通話,討論了包括關稅在內的諸多合作,他透露,韓國的高層團隊已在飛往美國的飛機上。在特朗普宣布加征關稅前一天,現代汽車集團就已宣布:未來三年將在美國投資210億美元。其中,汽車生產領域投資額86億美元,零部件、物流、鋼鐵領域投資額61億美元,未來產業及能源領域投資額63億美元。
作為美國進口車的大“金主”,歐盟正在努力維持冷靜姿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有強有力的反制計劃,必要時將反擊美國關稅政策。但與中國的堅決反制不同,通過協商來解決仍是歐盟的首要選擇。值得注意的是,此事或將促使歐盟重新評估與中國的合作關系。
作為主要對美出口國,英國在4月6日宣布新的汽車行業保護措施,延長汽車制造商可出售混合動力車的時限,并減輕對未能如期實現電動化目標的車企的處罰。英國國內正面臨著電動車目標過高將導致失業以及車企投資壓力過大的爭議,雖然美國僅向英國加征10%的基準“對等關稅”,但這同樣給英國汽車業的轉型帶來空前壓力。美國是英國在歐盟之外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有分析稱,美國關稅新政將直接危及英國汽車產業鏈上多達2.5萬個工作崗位。
多家車企按下“暫停鍵”
由于特朗普對加征汽車關稅未留下過渡期,全球汽車制造商都不得不開始快速擬定對策。作為最先對美國汽車關稅新政作出反應的車企,英國汽車品牌捷豹路虎宣布暫停向美國出口汽車一個月,稱正探討如何減輕關稅帶來的成本影響。美國是捷豹路虎的最大出口國,在美銷量占捷豹路虎全年總銷量的1/4。
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的行動更果決,宣布由于特朗普關稅政策對行業產生了嚴重影響,他們決定裁掉五家美國工廠的900名員工,并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裝配廠分別停產半個月和一個月。Stellantis集團由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PSA)和美國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FCA)合并而來,旗下包含克萊斯勒、吉普、道奇、Ram等多個美國品牌。
奧迪成為首個對美汽車關稅作出應對的德國車企。據悉,所有在4月2日之后運抵美國的車輛將被暫時扣留,這些車需要按照新的稅率繳納高額關稅。奧迪稱目前在美國經銷商處的庫存車輛有3.7萬輛,預期將滿足兩個月的市場需求。大眾汽車集團雖然在兩年前就開始增加在美國的投資,但其汽車產能投資的周期仍未能趕上特朗普的關稅落地速度。據悉,大眾美國公司已決定,對在美國境外組裝車輛增加進口費收費,并已停止通過鐵路將墨西哥制造的車輛運往美國。
當前幾乎所有的行業分析都認為,長遠看來,美國本土車企會同樣將在關稅風暴中受挫。短期看,福特汽車或坐收利好,由于其80%的美國銷售車輛為本土生產,因此所受沖擊較小,不過其進口汽車零部件也面臨高額關稅風險。通用和克萊斯勒在美銷售的近一半車輛來自進口,將承受成本上漲壓力。
日韓車企的態度則偏向觀望。豐田宣布不漲價,自己消化關稅增加的成本。包括本田、馬自達、現代起亞在內的日韓車企,普遍采用暫不漲價、觀望事態發展的態度,同時敦促政府間進行協商,積極申請關稅豁免權。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基本沒有汽車出口到美國,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幾乎不受美國汽車關稅的影響,但零部件和其他汽車類產品方面的影響仍在評估中。牛摩網創始人銳園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摩托車出口方面,影響最大的是歐日高端品牌,他們在美國的售價更貴,而中國品牌有望抓取低端化消費的機會。
未來兩個月:交鋒和斡旋
特朗普加征汽車關稅的影響已在購車環節顯現。在加征關稅將引發車價上漲的預期下,今年3月,美國乘用車新車銷量已創下近年來的新高,同比增長11%至161萬輛。未來,在更多車企暫停對美國出口的預期下,美國國內汽車價格的上漲幅度可能遠超與25%關稅直接相關的成本增加。綜合多家行業機構的預期,美國新車價格預計上漲4000美元—10000美元,二手車價格同步攀升,工薪階層購車選擇將大幅減少。
目前,除了中國以堅決的態度迅速實施了反制措施外,其他多數國家皆采取先爭取協商,同時準備反制措施的對策。主流觀點仍認為,不排除特朗普“永久加征汽車關稅”是迂回策略,目前所公布關稅是其談判籌碼,最終關稅將由談判結果決定。
長遠來看,如果新關稅在超出斡旋周期后仍無法松動,尤其是在零部件關稅實施后,車企將縮減產品供應,美國汽車市場將呈現供貨緊缺、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消費者也將觀望或放棄購車需求,美國國內汽車銷量將走低,也將導致美國汽車市場陷入"成本飆升-需求萎縮"的惡性循環。
美國粗暴的關稅政策的破壞性在未來將不斷顯現出來。美國及全球汽車產業鏈將被迫打破現有格局并重組。但有美國經濟學家已發出質疑,是否有足夠的美國人愿意回到生產線上做基礎工作。
多家車企在美國大門前止住腳步,標志著基于“成本-效率”的汽車全球化分工體系和自由貿易體系已暫停。全球汽車產業或將形成“區域化供應鏈”,由美國主導的北美市場與由中國和歐盟主導的市場將進一步割裂,車企將重新考慮布局策略。
劉曉林經濟觀察報部門主任
行業產業報道部主任
關注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行業性事件、企業動態;全程記錄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端、升溫、爆發,以及每一次新技術浪潮;對自動駕駛、造車新勢力、汽車行業投資、上市公司資本運作以及汽車產業政策變動進行持續性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