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良種競相涌現
未來千家萬戶的餐桌將迎來更豐盛的深海滋味
無人投料船把飼料均勻地撒在“甜甜圈”內
引得魚群躍空爭食
湛江金鯧魚投苗季再啟航
千萬尾魚苗在碧波間躍動著金色豐收的希望
春潮涌動
一幅耕海牧漁的“海上新湛江”壯闊畫卷正徐徐鋪展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近兩年來,湛江錨定廣袤無垠的海洋,堅持陸海統籌、向海圖強,育種苗“湛江芯”,鑄深藍重器,編智慧“漁網”,形成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條,加快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
良種攻關取得“芯”突破
清明過后,氣溫回暖,漁業進入生產繁忙季節。在位于東海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以下簡稱“863基地”),基地水產種苗與養殖研究所所長陳奕彬和科研團隊忙得連軸轉。他們每天往返于實驗室、育苗車間和外塘,詳細記錄種苗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狀況。這些扎實的一線數據,將成為提升養殖效率的重要參考。
“從去年底至今,我們的種苗供不應求。”陳奕彬介紹,“中興1號”的優秀表現受到市場廣泛關注,種苗市場化推廣進度進一步加快。為解決優質對蝦種苗市場需求,基地3萬平方米的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和種質資源場已基本完成建設并即將運營,本年度年產SPF種蝦產量有望提升30%以上。
“中興1號”是863基地聯合中山大學
歷經近十年的摸索
選育出國內認定的
第一個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
破解了種蝦受制于國外的“卡脖子”難題
從春天出發,一刻也不能耽誤
近兩年來,863基地牢記殷殷囑托
不斷加大南美白對蝦培育研發力度
實現了良種再“上新”
2024年10月,該基地與中山大學聯合開發的南美白對蝦抗弧菌新品種“中興2號”通過國家審定,并開始產業推廣。目前,基地正加快推進“中興2號”新品種的成果轉化和市場推廣。
“‘中興2號’獲國家級認證推廣,將進一步增強國內南美白對蝦種質核心競爭力,進一步解決國內種蝦‘卡脖子’問題,將對養殖戶以及整個產業的養殖效益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陳奕彬介紹,“中興2號”抗弧菌能力比基礎群體提高20%以上,其養殖成活率、養殖產量同步提升,市場前景廣闊。
除南美白對蝦之外,為拼上中國大黃魚種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塊拼圖”,近兩年來,863基地攜手湛江灣實驗室、廣東海洋大學等單位展開攻關,致力推進硇洲族大黃魚“育繁推”工作。
2024年
鑒定和引進多批野生硇洲族大黃魚并成功馴化
開發硇洲族大黃魚室內工廠化、 魚苗培育技術流程
和開展人工繁育試驗取得突破
實現粵西地區
首批“陸海接力”大黃魚投放入海養殖
為早日實現其養殖產業化
和走向深遠海養殖打下堅實基礎
“接下來,我們將加快野生硇洲族大黃魚的親魚培育、催產、孵化和人工育苗技術開發,規模化生產大黃魚苗,為海洋牧場養殖提供大批優質魚苗。”陳奕彬說。
陳奕彬表示,苗種是海洋牧場和水產產業發展的源頭,863基地將繼續根據產業和市場的發展需求,開發更多適合產業發展的新品種、新性狀、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標準,助力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建設南方水產種業基地
863基地種業攻關突破連連
是湛江踐行大食物觀
以“基因密碼”重塑藍色產業版圖的生動縮影
兩年來,湛江把殷殷囑托轉化為砥礪前行的動力,加速推進海水種業科技自立自強,良種繁育不斷推陳出新,牢牢把現代化海洋牧場“種子”攥在自己手里,水產種業“硅谷”正在加速成勢。
“全國每三條金鯧魚就有一條來自湛江”
“每十條對蝦就有六條產自湛江”
湛江水產行業輝煌成績的背后
都離不開種業“芯”動力
以金鯧魚為例,湛江選擇高產優質、適于高密度養殖和食品化加工的金鯧魚品種作為海水養殖主推品種,實現金鯧魚年產量約10萬噸,直接參與種苗、飼料、養殖加工和流通等全產業鏈從業人口約10萬人,產業鏈年產值達100億元。
回眸2024年,水產“湛江芯”頻頻“上新”,湛江推動水產種業創新捷報頻傳:湛江市恒興南美白對蝦種質資源場等一批種業項目簽約、動工;近江牡蠣“廣福1號”湛江紅新品種苗成功驗收;新增南美白對蝦“中興2號”“海景洲1號”、扇貝“橙黃1號”3個水產新品種;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銷售種蝦3萬對,交易金額1800萬元,實現國產種蝦首次對外出口。
不久前出爐的2025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描繪了種業振興的路線圖: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高水平建設南方水產種業基地,新增省級以上良種場2家以上,推進“保、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以種興業”的故事
在雷州半島不斷續寫新華章
4月8日,廣東海洋大學硇洲族大黃魚、章紅魚、南美白對蝦、扇貝、馬氏珠母貝、生蠔6個海水品種科研團隊代表學校分別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將圍繞水產種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開展深入合作。廣東海大黨委書記楊洲說:“我們要讓‘海中白金、黃金’更好、更快地游出實驗室、游向產業深海。”
我市深海養殖魚類種苗工程也在加快推進,整合科研機構、高校及相關企業力量,成立金鯧魚研究院、硇洲族大黃魚研究院和章紅魚(高體鰤)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機構,加大金鯧魚、章紅魚、軍曹魚、石斑魚等深海養殖魚苗研發培育,提高海水魚育種創新能力。
一粒良種撬動百億產業
湛江以水產種業為突破口
構建起“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
驅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如今,湛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
水產養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
水產產業鏈年產值超800億元
產業鏈從業人員100多萬人
打造下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從實驗室游向深藍
高質量的種苗“芯片”
不僅為湛江傳統漁業裝上“增產引擎”
更托舉起現代化牧場的壯美藍圖
激活“藍色糧倉”
如今,向海圖強的號角已全面吹響
湛江錨定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示范市目標
加快推動深遠海養殖轉型升級
推進水產產業全鏈條發展
加速打造下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回望2024年,湛江海上牧歌嘹亮。“恒燚1號”建成投產,并成功抵御了超強臺風“摩羯”,為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成功范本;國內首個自主升降海洋牧場平臺——“湛農1號”首組網箱模塊下水;省財政廳下達我市海洋牧場“補改投”資金2億元;湛江市與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為湛江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提供堅實的保險保障服務。
目前,我市海洋牧場形成湛江灣、雷州灣、流沙灣、草潭灣等4個深水網箱養殖集聚園區,擁有大型養殖平臺6個,養殖網箱3426個,養殖水體1376萬立方米,重力式網箱、大型養殖平臺、大型裝備種類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現代化海洋牧場破浪前行,繪就湛江“藍色糧倉”的豐饒圖景。2024年,全市水產養殖總面積77490.0公頃,總產量131.6萬噸,漁業產值294.0億元,產量和產值連續多年居廣東省首位。
智慧漁業, 是深遠海養殖業
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關鍵
湛江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
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海洋牧場進行賦能
不僅提升了海洋養殖效率
還促進了智能化、精細化管理
實時收集氣象、水文、水質及魚群生物量數據,精準生成投喂、清理等指令,發出偷盜告警……如今,湛江已投入使用的多個深遠海養殖裝備及部分重力式網箱不同程度地搭載了信息化設備,在深耕感知技術、深化AI智能學習、完善自動裝置和構建數據中心等層面,實現了傳統養殖業的智能化升級,“數字牧海”在雷州灣正成為現實。
踏上新征程
湛江挺進深藍的步伐堅定有力
2025年,將建設更具規模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推動“木改塑”試點建設
建成海上養殖園區4000公頃
投放HDPE深水網箱3500個、大型養殖平臺7個
推動海洋漁業全產業鏈產值超1000億元
來源:湛江日報
文字:記者許翠燕
圖片:記者劉冀城 通訊員周劍熙
視頻:記者肖勝權 劉小瀅
編輯:陳酩夫
審核:鄭時雨 羅穎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