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崇山峻嶺間,一粒杉木種子正書寫著生態與經濟交織的壯麗詩篇。這里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杉木良種繁育基地,是國家級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沿陣地,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場。國營貝江河林場以一粒種子為起點,通過科學育種、技術革新與產業融合,在6082畝的土地上培育出年產值超9億元的杉木產業集群,讓融水從“杉木王國”邁向“綠色硅谷”。
杉木林。融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日,走進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良種繁育基地,滿目是郁郁蔥蔥,杉木苗正舒展新葉。基地里,工人們正為苗木進行防蟲噴霧,技術人員穿梭苗圃間,記錄著不同品種杉木的生長數據。作為全國著名的杉木中心產區,融水正是從一粒良種開始,書寫著“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產業傳奇。
杉木育苗基地。覃美攝
“貝江河林場的良種杉木苗木根系發達,在相同的土地上,我們的苗木長勢,比一般的杉木苗木長得更加好、更加快。”林場技術員石安平說。
前來預訂杉木苗的林農楊海林對石安平的話給予了肯定:“貝江林場的良種苗根系發達,同樣的地種下去,長得比普通苗快一倍!”
育苗基地內矮化的杉木樹種。覃美攝
然而十多年前,林場沒有自己的基地,從市場上購買的苗木質量參差不齊,融水杉木種植長期受困于苗木質量參差,成活率低、生長周期長等問題。2008年,融水縣委、縣政府決定把杉木列為林業發展的第一產業,擴大高世代良種種植。同年,貝江河林場杉木楠木良種基地開始建設并開展高世代良種杉木的科研及繁育。
期間,在廣西林科院專家的帶領下,林場基地積極進行育苗技術攻關,創新育苗方法,改變傳統裸根育苗方式,育苗技術日益成熟,培育的杉木輕基質容器苗,具有根系發達、生長均一、出圃率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等優點,其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
如今,基地年產杉木良種1800公斤、苗木1000萬株,穗條5萬枝,良種供應覆蓋廣西乃至全國,成為南方最大的杉木良種繁育基地。
技術人員測量杉木胸徑。覃美攝
“這片2015年生的杉木林胸徑普遍超過20厘米,樹高16米,比老品種增效50%以上。”林場技術員石安平站在示范林里,他和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陳仕昌用鋼尺測量,胸徑已達20.7厘米,樹高可達16米。
“融水是全國杉木優良種源之一,有全國特有的四榮油杉和白云糠杉等優良品種,種子園建設也頗有成效,能夠提供優良的無性系品種較多,高世代良種的應用可直接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產量和質量,提高廣大林農的經濟收入。”陳仕昌表示,這些數據印證著良種的威力,讓杉木輪伐期從25年縮短至15-18年。
良種繁育技術的突破,帶來的是產業的變革。近年來,融水國營貝江河林場建成6082畝杉木楠木良種基地,其中杉木3797畝,建成廣西首個紅心杉、糠杉專營種子園,生產的杉木、楠木良種種子達10000公斤,良種苗木3000萬株,產量居全國首位。
從母樹選擇、穗條扦插到育苗,每個環節都有標準化流程,融水國營貝江河林場“育-繁-推”一體產業化基本形成。林場也成為轄區內最大的國有林場和廣西主要杉木產區和珍貴鄉土樹種生產基地,并先后獲得自治區級良種基地、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稱號。
為引導林農選用良種壯苗,融水制定出臺扶持政策,免費向全縣脫貧戶和林農贈送1000多萬株良種杉木苗,讓越來越多的林農成為良種造林的受益者。
“貝江林場新品種的杉木苗比我們原來的老品種周期縮短五到八年,按照這個市場價能多賣2萬多元,這批杉木可以賣到20萬元呢!”融水白云鄉林農藍新周望著自家的杉木林算起細賬。
“經過林場選優改良以后,現在我們已經基本上達到培育目標,新品種杉木比原來老品種增效50%以上。”融水國營貝江河林場場長賀錦鋒表示,良種是產業的“芯片”,育好苗更要建強“杉木種業硅谷”,下一步將繼續做好良種育苗,讓“融水良種”成為全國杉木產業的“金字招牌”。(覃美 趙瀟驍 榮珍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