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顯示,排序值的分析,現代青年群體最看重因素是‘三觀相合’,更加注重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契合度……”今天,虹口區婦聯攜手專家學者、青年代表在“家+書屋”1925書局發布《虹口婚戀白皮書》,并結合調研結果探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推動年輕人形成良好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
虹口區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虹口區積極推動新型婚育文化建設,并成為全市首個將婚戀“甜蜜產業”作為特色產業的行政區。今年初,虹口區婦聯邀約00后、90后、80后共同制作調研問卷。幾經易稿,最終形成了由22道問題組成的問卷,并面向社區、機關、高校適齡青年發放,總計回收問卷922份。這為了解當前年輕人對婚姻態度、擇偶標準、生育意愿等方面的真實想法奠定了基礎,也為下階段加大搭建婚育服務平臺指明了方向。
白皮書顯示,現代青年群體婚戀態度發生顯著變化,呈現出更加開放、多元和自主的特點,更加注重個性表達和自由選擇。其中,“遇到了理想對象就會考慮結婚”成為青年人步入婚姻殿堂的主要考量因素,占比高達65%。而選擇“單身也很幸福”的占比達15%,選擇者中為“單身”狀態的有95人,占樣本中“單身”狀態總量人數的26.3%。上海市巾幗園高級婚戀顧問方磊認為,這一方面顯示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青年群體不再將婚姻視為人生的唯一歸宿或必然選擇,對當前生活狀態滿意度較高;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大多數“單身”狀態的受訪者,仍然對婚戀抱有期待。
在“婚戀對象選擇的考慮因素”一題中,受訪者需對8個選項按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結果顯示,“三觀相合”成為排序第一的選項,且分值遠遠拉開其他選項,其后是健康狀況、外表形象、興趣愛好,顯示出“有趣、健康最好有點好看的對象”成為“理想對象”。而傳統婚戀市場中流行的學歷水平、經濟條件、家庭背景、職業類別則“斷崖式”成為排序靠后的選項。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研究員杜世超認為,這說明擇偶正從“地緣”轉化為“趣緣”,而“三觀相合”與學歷、經濟等“量化標準”相比較,更需要通過交流尤其是線下溝通來判定。這與另一題“希望參加的婚戀服務類型”的調研結果互為印證——67%的受訪者選擇“文體活動”,其中又有64%的受訪者選擇了“聯誼交友”。這表明,青年群體更多地希望通過文體活動、聯誼交友等形式搭建交流平臺,拓展人際關系的廣度和深度。
值得關注的是,問卷受訪者中有62位主動留下聯系方式,并有多人參與了虹口區婦聯在3月組織的“百人交友活動”。而該場活動的報名微信短時閱讀量飆升,兩三天內即報滿。活動當日,男青年到場人數更多,且到場時間更早。活動結束后,在通知群內還有青年自發組織踏青等活動。虹口區婦聯相關負責人認為,這說明青年群體期望通過正規渠道和正規活動來參與婚戀交流,這既體現了他們對活動質量和安全性的關注,也反映了他們對婚戀服務的積極態度和參與意愿。
在生育方面,調研顯示,青年群體理想生育年齡集中在25歲至34歲,這與近年來生育年齡推遲趨勢一致;有43%的受訪者認為結婚后1年至2年是合適的生育時間,有24%選擇結婚后3年至5年更為合適。白玉蘭開心家園家庭服務社心理學博士梁芳認為,生育推遲現象與教育年限延長、職業發展需求等因素密切相關,這與青年個人職業規劃和經濟狀況等因素有關,“晚婚晚育也顯示出現代青年群體對婚戀和生育更為謹慎、更為負責的態度”。
參與調研問卷發放的虹口區女律師聯誼會秘書長吳祺禎表示,多位參與調研的青年律師反映,該問卷設計合理,“尤其在答案的設置上,能夠很好地反映當前年輕人的心態和需求,從一定程度上也幫助年輕人厘清了自己對婚戀的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