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不僅是歌詞中的一句叮囑,更是千百年來,所有父母對子女的期盼。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現實的問題、瑣碎的矛盾,往往讓親情變得疏離。近日,江蘇邳州法院成功調解了一起贍養糾紛案件,法官用溫情與智慧,讓一對父女持續了35年的積怨“破冰”,父親主動撤訴,女兒也終于承諾,要“常回家看看”。
一場贍養糾紛 揭開一段親情裂痕
原告吳大爺與妻子婚后育有二子一女,后長子夭折。1995年,妻子與吳大爺離婚后,帶走兒子、女兒離家生活,吳大爺一直獨居。已經70多歲的吳大爺,身體每況愈下,前幾年又因眼睛受傷幾近失明。多年來,只有兒子不時回家探望、照顧父親。
這幾年,吳大爺時常后悔年輕時對家庭的傷害,對35年未見的女兒十分想念。他曾多次聯系到女兒,希望對方能回家看望他。然而,女兒態度冷漠,一直表示拒絕。
無奈之下,吳大爺將女兒告上法庭,要求其每月支付贍養費600元,每兩個月來看望一次,每個月打電話問候一次,如果生病住院,希望女兒能和兒子一起照顧他。
法官溫情調解 35年家庭積怨“破冰”
面對這場因親情疏離引發的糾紛,邳州法院承辦法官在訴前溝通中,發現吳大爺情緒激動,哽咽著說:“我不是真想向她要錢,我只是真的想她,想讓她來看看我,陪我說說話……”
承辦法官決定從情感入手,解開父女之間的心結。通過耐心傾聽雙方的心聲,法官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吳大爺的真實意思并非向女兒索要贍養費,只是想通過這種途徑,“逼迫”女兒來看望他;而女兒也有自己的心結,她表示當年父母離婚時她才14歲,后來跟隨母親在外地生活多年,因為父母之間的矛盾,導致父女雙方35年未見面,已沒有任何感情交流,對父親也很陌生,所以不愿意來看望。
針對雙方之間的特殊情況,承辦法官決定分頭溝通,采取相對緩和的調解盡力修護雙方的親情。
法官表示理解女兒目前對父親的復雜感情,但也告訴她,父母雙方的矛盾是夫妻之間的問題,不能成為父女之間感情的阻礙。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老父親現在年事已高,且雙目失明,還一心牽掛著她,她的一句關心,一個電話對老父親來說都抵千金。同時,法官也勸慰吳大爺,女兒也有自己的難處,父母之間的問題對她的傷害很大,要多一點耐心。
在一次次誠懇的交流中,女兒的心結慢慢被打開,特別是聽到父親隔三差五就一人在家中哭泣,責怪自己當年對孩子的傷害時,女兒終于“破防”了。她流著淚告訴法官,她保證會經常回家看望父親。法官告訴吳大爺這一消息時,老人淚灑當場。
父親主動撤訴 女兒時隔35年再度回家
很快,吳大爺主動到法院表示要撤訴,不需要女兒支付贍養費。幾天后,女兒帶著一大包禮品,回到了闊別35年的家中,在法官的見證下,父母倆相擁而泣。
法官表示,贍養糾紛的背后,往往是親情的缺失與溝通的不足。法律可以解決糾紛,但無法替代親情的溫暖。希望每一位子女都能“常回家看看”,用陪伴與關懷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也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多理解子女的不易,用包容與體諒守護家庭的和諧。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 馬志亞 通訊員 陳楠 王卓敏
校對 陶善工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