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網友討論社交軟件上“已讀顯示”及“訪客記錄”等功能。對此,騰訊高管作出回應。
有網友表示,反對微信開通這兩項功能,該功能可能會暴露閱讀狀態,導致社交壓力。
相關話題登熱搜榜,引發大批網友繼續討論。
4月9日,據多家媒體報道,騰訊客服表示,目前微信暫無消息已讀功能。
隨后,騰訊公司公關總監張軍發聲:
微信堅定不移地不提供該功能?!捌鋵?,這不是一個新話題。我記得2023年7月就有過一個類似的熱搜,當時也做過相關的回復:‘已讀’會增加信息接收者的心理負擔和社交壓力,所以從一開始微信就堅定不移地不提供這個功能,以后也不會?!?br/>
張軍還曬出2023年7月12日的截圖,當時他曾回復“愣是無中生有了一個熱搜”。
張軍還表示,2018 年“微信公開課”也討論過同樣的問題,表示希望更多人在微信里感受到沒有負擔的用戶體驗。
盡管微信官方火速辟謠,但網友的討論卻停不下來。一個尚未上線的功能,為何能引發如此大的爭議?
支持者認為:"已讀功能能提高溝通效率,減少'裝死'現象。"
反對者則哀嚎:"求放過!已讀不回更尷尬,連裝沒看見的機會都沒了!"
這場關于"已讀"的討論,本質上是一場關于社交自由的博弈。我們既渴望高效連接,又害怕失去喘息的空間。
或許,最好的社交狀態是:想回就回,不想回就暫時擱置;不因"已讀"焦慮,也不因"未讀"愧疚;在數字時代,依然保留說"等會兒再聊"的權利。
微信的這一選擇其實并不難理解。與一些主打即時互動的社交軟件不同,微信的功能設計更傾向于“去壓力化”。比如一直沒有“在線狀態”、朋友圈“訪客記錄”等,微信始終努力避免讓用戶產生被窺探的焦慮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