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msu
王傳福可能也沒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在雷軍身上栽一個大跟頭。
當比亞迪將2025年定義為“全民智駕元年”,把中國汽車產業的智能化浪潮推至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之時,一場小米SU7的高速爆燃事故卻為這場看似勢不可擋的變革蒙上了一層陰影。
三位年輕生命的逝去,不僅撕開了新能源汽車智駕技術的安全裂口,而且更將行業長期存在的技術隱患、營銷泡沫與標準缺失暴露于陽光之下。這場悲劇,恰似一記重錘,敲打在比亞迪“智駕平權”的理想主義敘事上。
技術狂歡下的安全盲區
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L2級輔助駕駛及以上新車滲透率已達55.7%,具備領航輔助駕駛(NOA)功能的新車滲透率更是攀升至11%。然而,與之相伴的卻是智駕相關投訴的急劇增長。中國電子商會消費服務保障平臺“消費保”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該平臺受理了4000余宗關于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及服務的有效投訴,其中智能駕駛成為投訴的重災區。許多車主反映,購車時被宣傳為“老司機代駕”的智駕功能,在實際使用中卻如同“馬路殺手”,緊急剎車失效、障礙物誤判等問題頻發,智能配置竟成了威脅車上人員安全的“催命符”。
以小米SU7事故為例,NOA系統在碰撞前幾秒才發出警報,駕駛員接管時車速仍高達97km/h。這一數據揭示了L2級智駕的兩大致命短板:感知系統的“認知盲區”和應急邏輯的“人性矛盾”。
眾所周知,純視覺方案依賴攝像頭與算法,對于靜態障礙物、極端光照條件及遮擋場景的識別能力存在局限,而激光雷達雖能提升精度,但根據行業測試,其對于施工路障的識別成功率也不足60%,而且其還因成本高昂難以普及。
在小米SU7的事故發生路段,施工隔離帶的水泥樁本應被系統提前識別,卻因感知算法漏洞成為“隱形殺手”,這無疑暴露了當前智駕系統對非常規障礙物的應對缺陷。
此外,根據小米披露的時間線,事故車輛在碰撞前約2秒識別到障礙物,1秒后駕駛員接管,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轉為人駕狀態,后1-3秒之間撞上水泥護欄。車速從116km/h降至97km/h,制動踏板開度從31%增至38%。這些數據引發了廣泛爭議:為何車輛系統僅留給駕駛員2秒避開障礙物?這2秒的設定是否合理?是否忽視了人性弱點?畢竟,當駕駛員因疲勞或分心未及時反應時,2秒的時間顯然不夠用。而本應作為最后防線的AEB更因觸發限制而形同虛設,無法承擔起它的職責。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車企宣傳時讓用戶信任智能化,但一旦發生事故,往往又會因開啟智駕而相互扯皮,導致“人機權責模糊”,事故責任界定不清晰,而這恰恰是L2級智駕最危險、最惱人的陷阱。
此外,小米事故中,車輛碰撞后瞬間爆燃、車門鎖死無法打開也成為外界討論的焦點。事實上,這并非孤立事件。此前的問界M7事故,就存在碰撞導致電源信號中斷、門把手彈不開的問題,最后救援人員被迫破窗救人。這些案例暴露了一個被長期忽視的矛盾:智能駕駛系統對電子器件的高度依賴,正在制造新的安全死角。
從技術架構看,智駕系統依賴的傳感器融合技術在極端天氣下性能可能會驟降,電池安全設計與智駕系統的協同優化亦是長期缺位。更危險的是,車企為追求功能迭代,往往忽視電子系統的冗余設計。當碰撞導致單一傳感器失效時,整個智駕系統可能瞬間癱瘓,而車門解鎖等逃生機制也同步失效。這種“電子脆弱性”在營銷話術中卻被美化為“科技進化”。比亞迪宣稱“全民智駕”將讓普通消費者享受高端智駕體驗,但現實是,技術平權的前提應是安全平權。當年輕用戶因信任智駕而放松警惕時,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技術缺陷,更是人性與機器邏輯的沖突。
營銷泡沫、流量狂歡后的理性回歸
現如今,車企的營銷話術五花八門,諸如“AI代駕”“高階智駕”“全國都能開”等宣傳語層出不窮。但小米事故無疑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智駕技術的成熟度遠低于營銷話術的渲染。當下,部分車企為搶占市場,通常提前安裝硬件卻延遲功能落地。用戶花費高價購買的“智駕版”車型,本質上只是搭載了未來功能的“期貨”。這種策略不僅轉嫁了研發風險,更讓用戶成為測試階段的“小白鼠”。小米SU7雖未過度營銷智駕,但其用戶群體對技術的天然信任,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功能缺陷可能會導致的風險。
此外,眾所周知,小米汽車的崛起是流量時代的典型樣本。雷軍親自帶貨、米粉社群運營,讓小米SU7迅速成為現象級產品。粉絲對于雷軍近乎狂熱的追捧,也加劇了用戶對于其汽車產品非理性的信任。在此次事故中,駕駛員母親就坦言,自己的女兒對智駕系統存在“盲目信任”,而這份“盲目”正是營銷和流量經濟雙重因素導致的結果。
因此,小米SU7的車禍事件也引發了另一個思考:車圈流量該降降溫了。
自從雷軍作為老板親自為小米汽車帶貨制造了不少流量之后,車圈就掀起了高官翻身做網紅的熱潮。近些年,各家車企的老板和高管,無論高矮胖瘦、話多話少,都被“架到”熒幕前不停開賬號、發視頻、搞直播,誓要將流量玩轉到底。但事到如今,我們也必須承認,沒有哪位老板的個人號召力可以超越雷軍,包括之前活躍的李斌、李想。
然而,老板為新車代言帶貨的意義究竟在哪里呢?無可否認,老板活躍于社交網絡、親身為車型產品代言,想證明其品質過硬,這確實是一種信心的傳達。但是,老板個人真的能為產品負全責嗎?這個邏輯和請明星做代言人一樣,個人形象、言論其實不能和品質劃等號。更何況是汽車這種結構復雜的商品,即便老板再懂技術再有責任感,也不可能把控各項產品細節。
所以,既然無法復制雷軍的流量密碼,銷量也并未因老板的出鏡而翻倍增長,車企又何必執著于老板帶貨、發視頻呢?讓老板和高管回歸幕后,騰出更多精力去處理關鍵決策,切切實實把精力放在產品上,把車做好才是硬道理。
甚至于經過此次事故,或許雷軍自己都應該重新思考“流量的價值”到底是什么了。流量固然為小米汽車帶來了可觀的銷量成績,但流量反噬所帶來的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凡事過猶不及,雷軍及小米汽車或許已被“流量”帶至了懸崖邊緣,還需盡早勒馬。
總之,這場由小米事故引發的行業震蕩,或應成為技術理性的覺醒時刻。當比亞迪們高喊“全民智駕”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真正的技術平權,不是讓所有人用上智駕,而是讓所有人安全地使用智駕。這需要行業以敬畏之心重構技術邏輯,讓安全成為智駕革命不可逾越的底線。而用戶也更應該破除“科技迷信”,對技術祛魅,智駕再先進,方向盤也應該始終在自己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