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并非對立,而是可以通過非遺創新表達,激發出文旅消費的新動能。在這條融合之路上,非遺既是文化根脈的延續,也是文旅消費生態重構的支點
非遺侗戲
從貴州肇興侗寨的吊腳樓、古寨、非遺樂器、侗族大歌、蠟染工藝,到云南麗江古城的納西族童謠、納西族熱美蹉、麗江粑粑、麗江木雕、納西族火把節,非遺不再是博物館櫥窗里的靜態展品或古籍里的遙遠傳說,而是化身文旅消費的“流量密碼”,成為激活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這一文化與經濟的“雙向奔赴”,揭示了“非遺+旅游”深度融合的核心邏輯——傳統與現代并非對立,而是可以通過非遺創新表達,激發出文旅消費的新動能。在這條融合之路上,非遺既是文化根脈的延續,也是文旅消費生態重構的支點。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擴大文體旅游消費”“強化消費品牌引領”,進一步為非遺與旅游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以貴州侗寨為例,侗鄉織、染、繡產業基地正是政策落地的縮影:蠟染工坊從家庭作坊升級為特色產業,非遺技藝轉化為市場青睞的文創產品,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大型人文紀錄片《晉在眼前》在央視平臺全面展現山西歷史文化,鏡頭聚焦近50位非遺傳承人,既有云岡石窟雕塑家以泥塑復刻千年造像的匠心堅守,也有廣靈剪紙傳承人以刀代筆再現懸空寺奇觀的技藝創新,充分印證了政策支持下的非遺傳承已從單純保護轉向“保護+市場”雙軌并行。
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不僅是對個體的肯定,更是對“以人為核心”的活態傳承機制的強化。非遺傳承人的故事證明,非遺正在從“保護名錄”走向“產業鏈條”,成為激發文旅消費活力的細胞。
2024年,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6%。2024年,國內出游人次56.15億,同比增長14.8%;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5.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1%。這些數據揭示了文旅產業生態的結構性變化。非遺的出圈,正是依賴于文旅場景化體驗的革新。在貴州侗寨,“仁義禮智信”鼓樓下非遺時裝秀與油菜花田交相輝映;在山西古建群落,《晉在眼前》記錄的銅器匠人將打銅技藝融入民宿體驗,方言說唱傳承人在市井街巷演繹城市記憶……這些實踐讓非遺從“靜態展示”變為“可觸摸的生活”。非遺正通過美食、演藝、手作等多元場景,構建起“以文留人”的消費生態。
創新非遺保護傳承如何破局?關鍵在于如何讓古老技藝與現代審美對話。貴州苗繡傳承人將蝴蝶媽媽傳說轉化為巴黎時裝周高定禮服,山西聞喜花饃從餐桌走向美術館成為“Z世代”追捧的舌尖美學,印證了“民族的特色,很古樸也很時尚”的深刻洞見。“培育國貨‘潮品’”,正需要這樣的跨界探索。當非遺從“博物館的玻璃柜”走進“文旅景區、街區”,文旅消費新生態便增添了可持續的活力源泉。
“非遺+旅游”本質上是文化根脈與現代文明的雙向賦能,是文化自信與市場規律的深度耦合。在政策保障的頂層設計下,制度創新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堅實支撐;在市場需求驅動的場景革新中,沉浸式體驗重構文旅消費邏輯;在傳承人與青年群體的創新對話中,跨界融合激活文化基因的時代價值。從貴州侗寨的蠟染工坊到山西古建的匠心守護,從《晉在眼前》展現的應縣木塔修繕模型制作到麗江古城納西族東巴文化沉浸式體驗,從宏觀政策布局到微觀業態升級,文旅深度融合正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實踐路徑,構筑起新時代文旅消費的發展模式。
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讓其成為可消費、可體驗、可傳播的文化符號,這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又是新時代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作者:楊明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關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機報(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資訊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王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