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赟昊看來,文物修復行業自誕生以來就帶著“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感。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武赟昊出生于1999年,從小喜歡京劇、書法等傳統文化,對他而言,進入非遺行業是“水到渠成”的選擇。在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畢業后,他留校任教,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的一名教師。有著中國共青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團江蘇省委、南京市委、建鄴區委青年講師團講師等多重身份,他以使命感和信念感投身教育工作,呼吁更多年輕人走進文物修復等行業,讓中國的非遺事業后繼有人。
“非遺是民族的,藝術是世界的”
近日,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學院教師武赟昊將自己關于非遺的思考,匯成一課《中國非遺的瀟灑與執著——從我國非遺特色看中華民族的獨特性格》。在他看來,古老雕版技藝能和當代IP碰撞出新花樣,展現了中國人“守正創新”的獨特性格;京劇《定軍山》中,黃忠將計策直接道破的表演手法,和中國人光明磊落的性格相通……這些思考被他搬上講堂,向更多人傳播中國非遺的魅力。
武赟昊贊嘆于非遺的“瀟灑與執著”,也用實際行動為之賦予生命力。2021年,他用雕版印刷技藝雕刻了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機緣巧合下,冰墩墩的總設計師、廣州美院院長曹雪教授來到南京親手體驗印刷了“雕版冰墩墩”。這段趣聞讓他相信,非遺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不是文人墨客的孤芳自賞,始終能夠以開放的姿態融入當下,讓更多人喜聞樂見。
他也相信,“非遺是民族的,但藝術是世界的。”在學院的非遺體驗活動中,德國、挪威等國的學生親手制作秦淮荷花燈,一片片花瓣粘上去,樂在其中。非遺的活力跨越時代,也跨越語言與國界,不僅獨屬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擁有著大千世界敞懷對話的胸襟。
“以今日之我,續古今之約”
多年來,“信念感”一詞始終貫穿著武赟昊的人生。他勤勤懇懇學習、兢兢業業工作,在認定的行業中,用真摯的熱愛和踏實的行動做好每件事。2016年,作為南京非遺學院優秀學員,武赟昊用惠山黑泥經過仿銅手法制成的“仿銅清代軍用神威大將軍錦州造官炮”獲無錫市惠山泥人研究所所長趙建高老師的好評,并得到了近百名學員中的最高分;2018年,武赟昊和同學在南京云錦博物館實習,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整理歸納了六千多份云錦意匠稿、五萬多組紋案,給這些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珍貴資料登上了“戶口”……
2019年的一次修復工作,讓武赟昊記憶猶新。在修復永樂《易經大全》時,武赟昊等人意外地在最后一頁發現了一位清代修復師的留言。這位前輩詳細記錄了當年修復所用的材料、方法和時間,還說如果這本書在80年、100年后再度破損,希望能有后來的修復師看到他的記錄,把書修好。看到穿越古今的對話,武赟昊震撼不已,意識到自己的行業充滿使命感和信念感。
如今,武赟昊已成為擁有眾多學生的教師,在各類微團課展示活動、演講競賽活動中斬獲獎項,借共青團等平臺發光發熱,號召更多人為中國的非遺事業貢獻力量。他認為,“后人回望今天時,我們亦成為歷史,因此,要思考自己的工作能否被后人學習、作品能否傳承文化”,文化傳承的宏大敘事,就這樣落在年輕而熱血的新時代青年身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夕悅
圖片:受訪者提供
校對 石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