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郡,黃帝鑄鼎的地方
王 標
中華郡位于富平縣南的荊山塬上,是黃帝當年鑄鼎的地方,屬4A級景區。絡繹不絕的游客來這里不僅是為了游覽勝景,更多的是瞻仰那尊大鼎,通過先人采銅、冶煉、鑄鼎的群雕,以此探求遠古的文化,尋找鼎的故鄉。
距今5000年前,黃河流域生活著三個大的部落,即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并稱為“中華三祖”。
炎帝部落最初起源于甘肅一帶,后逐漸向東遷徙,主體部落最早活動于陜西寶雞周邊,再后來沿著秦嶺向東,順著渭水進入河南的伊洛平原,散布在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帶。
黃帝部落主要活動于黃河流域中游,包括今陜西中部及河南西部,這一區域是皇帝部落的核心地帶。據說荊山一帶是核心之核心。
蚩尤部落主要活動于黃河中下游地區,今山東、河南東部、河北南部。據史料記載,蚩尤部落的活動區域從黃河中下游延伸到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的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湖南、貴州等地。盡管有些地區僅是文化上的影響,但足以證明該部落的深遠廣大。
公元前26世紀,黃帝在阪泉與炎帝交戰,三戰三捷征服了炎帝,隨后在涿鹿之戰中又降服蚩尤,使三個部族融入一個華夏民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多元起源。至此中華民族的活動區域由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最早的統一版圖。這一區域便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古代部落之間征戰,不像現代戰爭為了實現國家利益和政治目標進行的斗爭,而是純粹地開疆拓土,掠奪資源,壯大自身。
黃帝在統一華夏后,內心感慨:泱泱華夏,莫非吾土,黎民百姓,莫非吾民。華夏從此一統,可嘆的是統一容易治理難。王土之大,其奈黎庶安居樂業?民若煙海,如何使眾心歸一?
部落連橫,共生共榮。民族相融,并肩同行。一草一木,茁壯興隆。華夏大一統,乃華夏未來之遠景,今日鑄鼎記之,以紀念華夏部落的整合與國家的初步形成。
鼎--古代重要的禮器與權力象征。誕生于新石器時代,初為陶制,兼具盛食與烹煮功能,后用于盛裝敬神祭品。
黃帝鑄鼎,一表戰績,二敬天意,三示農事。鼎之神圣,形神兼備。
為了突出表達核心的核心,黃帝選取首山的銅礦石作為材料,計劃在荊山塬鑄造三座寶鼎,分別命名為“天”、“地”、“人”。它們分別代表了自然界的三個基本要素,象征著天地萬物的統一和諧。
或許,黃帝在鑄鼎前思忖,若把“天”、“地”、“人”三座寶鼎對應于三個部落豈不更有意義,不但能說服部落民心,利于民族大融合,更能增強華夏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黃河、黃土、黃種人,無疑我為天心地膽,天命我主黃道,當然是我為“天”鼎。黃帝思之。炎帝部落發明耒耜,教民稼穡,提高土地產出,使百姓飽食暖衣,開創中國農業文明史,理為“地”鼎。蚩尤部落所處區域內多東夷、九黎等諸多少數民族,處理和協調民族關系是這一部落的主要矛盾,所以說和諧與共是他們的基本綱領所指,對應于“人”鼎。
鑄鼎當日,天空湛藍,桃紅杏白,香氣馥郁。荊山塬上,旌帆搖曳,鼓聲連天,氣勢恢宏,莊嚴肅穆,一項震天撼地的宏偉工程將在此啟動。無數能工巧匠從四面八方涌來,天帝派來風神、火神、水神前來助陣,豺狼虎豹也來幫忙。
鼎鑄成后,黃帝命人將鼎置于荊山塬中央,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他整衣正冠,三叩九拜,上香奠酒。眾臣隨之,畢恭畢敬。百姓大聲歡呼:“吾王萬歲!萬萬歲!”
香煙裊裊升起,黃帝微微地閉上眼睛。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金色的龍,黃帝仰望后對鼎深深地鞠了三躬,然后仰天大喊:“蒼天在上,黃土為王,天下一統,吾民安康”。
黃帝鑄鼎荊山塬,雖然是個神話傳說,但細細考證,任何神話傳說,都有著真實的影子。無可爭辯的是,它是華夏民族一次精神上的升華,它為中華民族注入了大一統的文化基因。禹鑄九鼎,劃九州正是在此基礎上更加強化了大一統的文化思想。
鼎,象征了國家的統一與和諧,象征了個人的忠誠與奉獻。從那時起,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就緊緊地融為一體,中華民族就是中華文明的創造者。
相比于18世紀以來亞歐大陸上與清帝國并存的幾大帝國如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俄羅斯帝國等都在民族國家的轉型運動中趨于瓦解,再也恢復不了原先的疆域和模樣,這是典型的民族國家與民族文明相剝離,但我自泰然處之,巋然不動。
黃帝鑄鼎荊山塬,開大一統之先河。禹鑄九鼎,劃九州,強中華民族大一統之基石。
秦施“三統”鐵營盤,漢承秦制“統”當先。至此,中華文明已完成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民族的大融和。后經隋、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相繼聯結完善整合,中華文明從5000年前的點點繁星耀天宇漸次達到一輪明月照九州的完美境界。
黃帝鑄鼎荊山塬,擘畫中華未來之圖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災害頻繁,加上八王之亂,西晉很快滅亡。王室很快在南京建立了東晉,守護著中國的南方,后來演變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合稱南朝。在中國北方,先后有五十個少數民族占據中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胡族,兵連禍結,烽鼓不息。五胡十六國,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沖撞,對于任何一個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對待中原農耕文明?
中原農耕文明在軍事上抵擋不住游牧民族的進攻,游牧民族馬上得天下卻不能實現馬上治天下,于是,先是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權,實行漢化改革。到了北周孝閔帝時期,宇文覺在此設立中華郡,旨在繼承中華民族的正統性,鞏固政權合法性,見證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傳承與融合。
黃帝鑄鼎荊山塬,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建立和中國雛形的形成。中華郡的設立,與“天”、“地”、“人”三鼎交相輝映,更加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理念。
中華郡,黃帝鑄鼎的地方,是華夏兒女的景仰所在。它培植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根脈;禹鑄九鼎,使大一統理念愈加枝繁葉茂;漢承秦制,啟大一統思想越發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
中華文明屬大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學家把人類按居住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劃分為大海文明和大河文明兩種類型。兩種文明孕育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姑且不談誰優越誰的問題,但敢肯定的是,未來世界兩種文明將會融為一體,這是歷史的必然。只有這樣,世界才將趨于大同。黃帝鑄鼎,弘揚華夏一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全人類共同奮斗的終極目標。
中華郡,黃帝鑄鼎的地方,我們每當看到或想到它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四大文明古國,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其它三大文明均已消失的原因。
這也跟現在一些西方文化的精英們,長時間在思考的問題有些像,倘若5000年前地中海沿岸或萊茵河畔也誕生一位諸如黃帝式的人物,也不至于像今天的歐洲為了一個“勞什子”鬧得沸反盈天,莫衷一是。更不會長時間內在阿爾卑斯山脈兩側大地上持續上演大型情景音樂舞蹈劇——“春秋戰國”。
2025年4月8日于合陽老家靜虛堂
作者簡介:
王標,大學學歷。國家公職人員。愛好旅游、文學創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