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旬,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廣州召開。會上,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羅麗提交了一份關于制定《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條例》的議案(第0001號),旨在引領粵劇煥發新活力。這份議案得到了廣州團30多位代表的聯名附議。
“昆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粵劇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戲曲市場逐漸萎縮,年輕觀眾群體流失,不少基層院團舉步維艱,粵劇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這也是這份議案出現的緣由。
國內多地已出臺戲曲相關法律法規
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20多年來,羅麗一直深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血脈——粵劇的傳承。她指出,“戲曲立法是保護和傳承戲曲藝術的重要保障,亟須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規保護粵劇。”在過去的一年里,她奔赴四川、重慶多地,調研川劇、秦腔等地方戲曲的立法工作,還多次前往深圳、佛山等地參加粵劇研討會,傾聽基層院團、教育機構的意見,為粵劇立法尋找思路。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羅麗。
羅麗觀察到,陜西、重慶、四川等地都出臺了相關保護條例推進當地劇種的保護與傳承。2024年9月1日,《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與《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同步施行,首開省級層面對同一門類且共有的文化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協同立法先例。此外,四川南充、廣東汕尾等地也先后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這些地方戲曲法律保護條例的出臺,為地方戲曲的保護政策的落地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通過實地調研,羅麗認識到,要更好地賡續優秀傳統文化血脈,必須從制度層面解決粵劇保護傳承中的難題、壁壘,更好發揮立法的引導、推動、規范、保障等作用。在不懈努力下,這份關于制定《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條例》的議案最終得以呈現。
這并不是粵劇立法的首次嘗試。據了解,為推動粵劇的保護傳承,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曾于2016年和2017年發布《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定》等。在這些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下,粵劇的保護傳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粵劇藝術的保護傳承又涌現出來新的問題,如基層院團瀕臨消亡、從業人員緊缺、生態鏈斷裂、政策與保障力度不足等。此外,相關規范性文件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文件內容不夠全面和深入、文件的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制定新的粵劇保護傳承條例已迫在眉睫。
從制度層面解決粵劇保護傳承中的壁壘
南都記者了解到,本次呈現的《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條例(草案)》共7章48條,涉及粵劇的保護傳承、人才培養、創新發展等多方面,將從制度層面更細致、全面地解決粵劇保護傳承中的難題、壁壘。
該條例提出,要加強粵劇人才培養教育工作,重視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完善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制度,制定粵劇人才規劃和培訓計劃,支持粵劇院團、職業院校等培養粵劇人才,建立粵劇后備梯度人才庫;鼓勵粵劇藝術表演團體結合市場需要,創作、編排體現嶺南文化的粵劇小型劇目,表演粵劇特技絕活,推動粵劇走出劇院,走進生活場景等,為粵劇發展的從業人員緊缺、生態鏈斷裂等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舉措。目前,相關部門正就該議案提出的粵劇保護傳承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征求意見。
對于粵劇的未來,羅麗充滿期望。借助法律的框架和政策的支持,粵劇不僅能實現藝術的傳承,還能在新時代繁榮發展,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未來,廣東其他地方戲曲保護也可以參照這部條例,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莊家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