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推出特別節目《大地和鳴》,令人眼前一亮。節目以“戲曲”為經,“勞動”為緯,采用主會場演繹與紀實尋訪相結合的形式,巧妙融合了戲曲的藝術魅力和影像的傳播優勢,深情講述不同行業背景群體的人生故事,在戲曲之美與勞動之美交相映襯中,呈現了傳統藝術的文脈賡續,講述了平凡勞動者的奮斗史詩。
聚焦“人民”,準確闡釋了藝術與人民的關系
戲曲是紅氍毹上的瑰寶,也是田間地頭的花朵。尊重觀眾、奉獻觀眾,則是人民性最硬核的體現。作為一檔面向大眾的文化節目,尊重觀眾便意味著以大眾最易于觸及的方式,奉上高品質的藝術內容,讓大眾的生活更加充盈。《大地和鳴》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在這期節目中,南北劇種薈萃一堂,名家新秀競芳斗艷,河北梆子名家許荷英,評劇名家王平、周丹,祁劇名家肖笑波,秦腔名家侯紅琴,上黨梆子名家陳素琴,相聲名家李偉建以及京劇新秀裘識、侯宇等輪番登臺,以各自精湛的藝術為廣大觀眾獻上精彩的節目,同時勾勒出我國戲曲曲藝園地花團錦簇、薪火相傳的動人景象。
節目中,他們或高歌忠臣義士,或塑造巾幗英雄,或描繪市井風情,或彰顯人心向背。更重要的是,這些戲曲藝術表演者來到了勞動者身邊。以大地為舞臺,目光成帷幕。當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選段在“大地舞臺”上精彩綻放,伴隨著悅耳的旋律、動人的唱詞,一種與戲樓舞臺演出不一樣的魅力蓬勃散發,藝術與人民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都大大縮短了。當侯紅琴在臺下誠懇地詢問觀眾“你們想看什么戲”后扮上登臺滿足觀眾的心愿;當王平坐在觀眾中間一起演唱《金沙江畔》,演員高昂的藝術激情,觀眾高漲的文化熱情,交匯成最動人的和鳴,讓我們愈發明白,傳統戲曲之所以穿越時空流傳后世,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深植大地,而這一中華藝術瑰寶自信走向未來同樣不能離開大地的無盡滋養。
大地,既是人民勞作的田園,更是人民立場的象征。《大地和鳴》緊扣“大地”這一意象,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貫穿節目策劃制作和呈現始終,準確把握住了人民文藝的價值導向和審美取向,成功地讓藝術回歸大地、反哺百姓,把藝術源于人民、回報人民的真諦詮釋得淋漓盡致。
緊扣“勞動”,實現了現代和傳統的雙向賦能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一個現代節日,戲曲則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然而,從歷史上看,戲曲與節慶本就有著天然聯系,而地方戲的孕育本就來自田間地頭。所以,以戲曲謳歌勞動、謳歌勞動者,既是遵照傳統——在體現此節日固有內涵的同時,充分張揚戲曲藝術本色;也是另辟蹊徑——在現代節日與傳統戲曲“跨界”融合上作出了新探索,為戲曲乃至傳統文化的傳播弘揚提供了新的借鑒。
而這得益于創作者對戲曲傳承規律和新中國戲曲事業本質特征的深刻把握。新中國成立以來,古老戲曲走上新的發展軌道,而其底層邏輯及其歷史性變革之一,便是正式確認戲曲演員的勞動者身份。1957年12月,梅蘭芳先生曾這樣寫道:“我是一個戲曲演員,在舊社會里是被壓迫的……我只能學習著人民的特別是戲曲界一些傳統的美德,勉力做一個善良、正直、勤勞、愛國的藝術勞動者而已。”梅先生的話,道出了眾多戲曲演員的心聲。六十多年之后的今天,重讀這深情的話語,依然令人感佩,發人深思——“勞動者”是戲曲藝術家與千萬大眾所共同擁有的名字。
我注意到,對于節目中出鏡的多位戲曲演員來說,勞動者是和藝術家同樣光榮的稱號。作為當代戲曲藝術的代表性人物,許荷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韓再芬、肖笑波是全國勞動模范,陳素琴是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平、侯紅琴和羅惠琴分別是北京市、西安市、唐山市的勞動模范。在節目編導的巧心設計下,裘識成了快遞小哥,跟隨快遞員穿梭在胡同小巷,在體驗生活中上了一堂獨特的“勞動課”;肖笑波講述她多年堅持走基層為群眾演出,讓祁劇非遺聲腔走出湖湘山水,傳遞到更遠的地方。周丹以新中國第一批勞動模范93歲的尉鳳英老人為原型,表演評劇《尉鳳英》,用戲曲藝術獨有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對勞動的致敬,書寫了勞動者為主角的創業篇章。
因而普通人也可以是舞臺上的角兒。各行各業勞動者中的資深戲迷在節目中紛紛亮相,亮出自己的拿手絕活,表演了京劇《穆桂英掛帥》《鎖麟囊》《紅娘》《空城計》等多個經典選段。一句“我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韻味悠長;一聲“駙馬爺近前看端詳”,正義凜然;“人情冷暖憑空造,誰能移動它半分毫”,情真意懇……戲迷票友們直工直令的演出,足以說明戲曲是他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正是這些懲惡揚善的故事、忠肝義膽的情懷、咿咿呀呀的唱腔,讓普通勞動者筋肉得以舒緩,心靈得到慰藉,情志受到熏陶,在文化的滋養中不斷增強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動力。
當鏡頭轉向青翠的稻田,江西采茶戲演員肖金貴、晏海燕傾情演繹《秧麥》,詼諧幽默的劇情,質樸清新的表演,不由讓人感慨:或許,這正是藝術本來的樣子。須知勞動與藝術本身就有天然的緊密聯系,創作既以勞動為泉源,也是勞動之一種。魯迅先生曾說過文學起源于“杭育杭育”派。在藝術的領域里,不論走遍千山萬水推廣非遺,還是歷經千辛萬苦創新創造,無不閃耀著勞動的榮光。當下,以素人創作為典型特征的新大眾文藝蓬勃興起,勞動對于藝術的價值正在重估中敞開新的境界。在這一視角下,我們不妨把《大地和鳴》視為電視藝術面對新大眾文藝浪潮的一次自覺回應。在“勞動者”共名之下,演員與觀眾、藝術與受眾既互為鏡像又平等對話,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格外清晰地凸顯出來。
難忘節目中的動人瞬間:永嘉昆劇團的年輕演員在戲歌《永昆雋永》中的真切詠嘆,讓我們為古老藝術薪火相傳而欣喜不已;北京市的眾多志愿者們將京劇課堂練習與特殊兒童的康復感統訓練相結合,讓孩子們在學習國粹藝術的同時得以更好地康復;邢臺市寧晉縣志愿者代表演唱的歌曲《志愿者之歌》……戲曲能激勵勞動者,更能撫慰人心,傳遞大愛。
希望今后,能夠通過更多這樣的節目,看到傳統藝術之美好,感受到勞動精神之崇高,看到藝術跨界融合之活力,看到戲曲美學弘揚之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