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4月12日,攝影藝術家陳杰的大型個展《無有慰藉》在杭州天目里目里空間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報道過的106幅攝影作品和11件影像作品,內容涉及四個方向:工業污染向沙漠深處滲透、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日本福島核事故、懸崖村生活變遷。這些作品展現出作為職業新聞人特性的一面——記者的使命和責任應最大程度地去真實反映新聞事實,并警惕采訪過程中隨時受到的干擾、誘惑甚至危險。同時,個人的知識結構、成長環境、氣質和志向使得陳杰在創作上述攝影作品時,保持這四個專題在方向性上具有內在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體現在陳杰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問題的思考。資本推動經濟的發展,使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資本也將污染管道伸向人跡罕至的沙漠深處,不僅造成破壞,也讓人觀看照片后對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的命運產生驚愕與不安;日本福島核事故是人類再一次地對地球的沉重一擊,陳杰在經歷強烈震驚后做出了決定:火中取栗,奔赴福島,從險境中獲得照片,揭示真相。讓我們看到這次人類捅出了這么大一個婁子,不知下次又將會是什么?展覽現場正中位置,一張巨幅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航拍照片上出現一個黑漆漆的“洞”,這個黑洞是爆炸后留下的痕跡,也是這起不幸事件的一個證據。面對黑洞,觀眾的思緒也被迫陷入其中,這是陳杰所希望看到的;四川省涼山懸崖村生活變遷的一組照片讓觀眾經歷從驚愕、驚險到慢慢放下,一顆心跟隨畫面中的村民,尤其是孩子們上上下下的攀爬而心驚肉跳、忐忑不安,并最終為他們不再走如此奇險的山路而獲得某種精神上的被解救。
陳杰以巨大的勇氣、毅力和耐心,完成了職業新聞人的精神追求,他對人的關心,可以說是對人文精神的一次次追尋和一種回光返照般的光芒再現。理想還在,理想也以另一種面目在本次展覽中呈現出來。本次展覽策展人劉旻女士說,“希望有一種方式,能在新的時間流中重現歷史、回憶歷史,重新建構新的影像空間秩序。形成一套藝術家對社會認知的系統表達,使之前分離的記憶碎片重新統一起來,讓觀眾重新自由地思考。”展覽沒有以新聞的要素“情節和細節”去展現,它們幾乎被割斷了敘事,如果現場沒有當時的報紙報道版面提供現場展示的話。彼時的新聞照片在此時正成為藝術品,靜靜地被觀看,靜靜地由觀眾自己去體會,去感受。這是一種雙向奔赴,又或者是雙向背離;這是一種當下新聞生態系統的演變,又或者是媒體行業的變革。新聞所要強調的客觀性在此時此刻被置于客觀位置上看待,新聞的即時性、速朽性被消解,從這個角度說, 作為藝術家的陳杰希望《無有慰藉》攝影作品也由此得到永生。
風沙剝出的排污管 2014年9月。本文圖片均為 陳杰 作品
此次展覽的開篇之作《風沙剝出的排污管》以震撼的視覺沖擊力率先抓住觀眾目光。這幅長達8米、高4米的巨幅作品懸掛在建筑外立面,白色排污管道被風沙侵蝕后裸露在金色沙漠之上,人工建筑與自然肌理形成鮮明對比。這件作品也成為整個展覽主題的隱喻性開端。
在9米挑高、近1000平方米的展館內,陳杰的作品以35厘米精致小品到5米巨幅畫面的多尺度呈現。藝術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作品已經脫離了單純新聞攝影的范疇,它們在這里就像畫廊里任何一件藝術品一樣自由存在。我們刻意刪減所有文字說明,就是希望觀眾能拋開預設,避免被既定的解釋束縛,直接感受作品傳達的最本真的力量?!?/p>
策展人劉旻介紹,展館空間被改造為四個相互關聯的展示區域:入口長甬道、對稱分布的L型展區、中央直徑18米的圓形展區,以及錯落排布的特制展墻。每件作品被精心安置于2.4米至4.8米高的墻體上,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拔覀儾捎昧恕祭蔬\動’式參觀動線,觀眾可根據個人感受選擇路徑,自由穿行于不同展區?!眲F補充道:“這種開放式設計是對觀眾智識的尊重,也是藝術對話的開始。”
石棉粉塵 2017年8月。
燎痕 2017年5月。
隱毒沙下 2015年10月。
侵蝕 2019年10月。
展覽核心單元“毒彩”聚焦陳杰歷時10年記錄的工業污染影像。藝術家以冷靜克制的鏡頭語言,將污染形成的絢爛色彩與自然傷痕并置,形成震撼對比。在一處展墻上,陳杰的文字以絲網印形式呈現:“有些色彩是生命的絢爛,如春日野花;有些色彩卻是生命的死寂,似枯朽樹枝?!辈哒谷藙F闡釋道:“這些作品已經超越單純的環境記錄,它們是把環境創傷轉化為視覺符號,引導觀眾思考更本質的人類生存命題?!?/p>
“殤跡”單元位于圓形主展區,展示藝術家在全球災難現場的長期記錄,尤其是關于福島核事故的影像,完整呈現災難后的四年復蘇過程。劉旻表示:“這些作品不刻意渲染慘烈,而是通過時間沉淀展現生命的脆弱與堅韌?!倍凇吧场眴卧?,陳杰的《懸崖村》系列記錄了四川涼山村民的生活變遷,其中孩子們攀爬鋼梯上學的場景,成為精準扶貧時代的標志性影像。
放學路 2016年5月。
玩耍 2020年5月。
石垛上的女孩 2018年6月。
移民村 2018年4月。
懸崖上的放學路 2016年5月。
懸崖上的農家 2016年6月。
展覽特別設置6個私密觀影空間,提供獨立視聽系統。策展團隊表示,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觀眾能夠完全沉浸于作品的情感世界,獲得更個性化的藝術體驗。圓形展區中央的藝術裝置《循環時間》由藝術家郭熙創作,采用騰格里沙漠石英砂制成,每小時自動翻轉,象征時間的流動與生命的節奏。展覽尾聲處的8米長“改變之墻”則通過影像、新聞報道和行動記錄,展現社會議題的積極變遷。螞蟻森林基金會負責人表示:“這面墻揭示了影像與社會行動的力量如何推動改變?!?/p>
開幕式當日,全國攝影名家、藝術家及評論家齊聚,探討當代藝術如何直面現實。著名攝影家王文瀾認為,在杭州天目里這里搞的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的特點是批判和反思。陳杰帶來的作品不僅僅是新聞攝影、紀實攝影,也不僅陳杰是一個藝術家,他的一張紙(藝術品)的分量無窮盡,畫面中浮想聯翩,洞察歷史,天津爆炸事件的記錄為當代歷史留下了記憶中的“時空戳”。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秘書長沈峰認為,紀實攝影逐步演變成某種現實增強的藝術形式,呼應生存與思考,打破固有思維,以更富張力的觀察視角,在歷史縱深與現實景深的結合處,捕捉人性的脈動。
爆炸之后 2015年8月。
在現場,陳杰導覽并回應了嘉賓和觀眾對他和他的作品的關注,他說,“一個作品要成為藝術作品,需要研究它的藝術形式,其次,它在創作主題上需要跟其他學科產生交叉?!弊鳛閳蟮罃z影師,除了職業規范需要精確地傳達給公眾的信息之外,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個體的表達沖動,也一定會通過內驅力不斷涌現,因此,“與傳統的文獻比較,我這次挑選出來展出的這些作品更接近于表現攝影,通常稱為是‘延宕’之作。”他解釋,所謂的“延宕”,是指沒有具體的工作安排,完全是基于自己的認知和經驗,乃至直覺,在更為寬松的時間里,認真思索,并付諸影像表達,釋放自我的內在表達欲。
本次展覽由想象力學實驗室聯合天目里、螞蟻森林基金會共同主辦。想象力學實驗室負責人郭熙表示:“在浮華喧囂的當下,這樣沉靜的展覽尤為珍貴?!睋?,展覽期間還將舉辦三場學術活動,包括作品故事分享、“影像與行動”主題的對話及策展構思解讀。
展覽信息
展期:2025年4月13日—5月22日
地點:杭州天目里目里空間,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天目里6號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