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軍營,“林公子”的特殊秘書
1949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的時代背景下,年僅十五歲的李偉信帶著他的畫板,選擇加入了空軍第四軍。在空四軍政治部,他因能夠繪制生動的毛主席肖像而受到了關注。這項特殊的才能使他在人才濟濟的軍隊環境中獲得了上級領導的注意。
進入軍營大約一年后,即1950年的某個春日,李偉信接到了來自部隊領導的正式談話。這次談話的核心內容是一項人事任命的征詢:組織上考慮安排他擔任一位“林首長”之子的生活秘書。這里的“林首長”,指的應是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領導人的林彪。而這位“公子”,便是林彪的兒子林立果。
面對這一安排,李偉信表示了接受。在隨后的日子里,李偉信開始履行他作為林立果生活秘書的職責。在林立果就讀于上海新華路某小學的時期,李偉信承擔了諸多與林立果日常生活、學習相關的事務。
當時的林立果對各式各樣的毛主席像章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常向李偉信提出收集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位特殊服務對象的需求,李偉信利用自己有限的每月津貼,花費時間和精力,遍訪上海市內的各類工藝品商店及相關場所,搜集并購買了數量可觀、種類繁多的毛主席像章,據稱積累了數百枚之多。
他將這些像章精心整理、擦拭,然后展示給林立果。這個持續性的收集與贈予過程,也在客觀上拉近了李偉信與林立果之間的距離,建立了一種超越普通工作關系的、類似于兄長對弟弟般的聯系和情感紐帶。特別是當林立果在1967年正式進入空軍系統后,李偉信因為這段早年的經歷和長期建立的信任,得以繼續在林立果身邊工作,并逐步承擔起更為重要的角色。
風云突變,歷史漩渦中的抉擇
隨著林立果在空軍內部地位的逐步上升,李偉信的角色和職責也相應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李偉信后來擔任了7341部隊政治部秘書處的副處長職務。他所承擔的工作,涉及協助處理相關的軍事及政治事務,并在林立果的直接領導下參與某些決策的執行過程。
歷史的進程在1971年發生了劇烈的轉折。在這個時期,林立果決定啟動并實施其秘密制定的《“571工程”紀要》。在這個極度敏感和危險的時刻,作為林立果核心圈成員之一的李偉信,接到了來自林立果方面的直接命令——銷毀一批相關的機密文件。
這個“奉命行事”的舉動,無論其主觀意愿如何,都在客觀上使他成為了這一未遂政變計劃的參與者和知情者。這一系列發生在1971年9月的事件,最終導向了震驚中外的“九一三事件”。
隨著“九一三事件”的爆發和林彪集團的覆滅,李偉信作為該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其政治生涯戛然而止,隨之而來的是漫長的牢獄之災。他被認定為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成員并被逮捕審查。隨后,他被判處刑罰,在上海市著名的提籃橋監獄開始了他長達十五年的服刑生涯。
在與外界隔絕、物質條件匱乏的監獄環境中,李偉信并未消沉或放棄。他把自己的囚室當成了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場所,將精力聚焦于一個全新的領域——建筑學。他在獄中保持著高度的自律和驚人的學習強度,每天投入長達十個小時的時間用于研讀能夠獲得的各類建筑專業書籍和資料。
他的學習內容非常廣泛和系統,涵蓋了從建筑結構力學這樣的工程基礎知識,到建筑美學、室內外裝飾藝術等設計層面的理論。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資源極其有限的年代,尤其是在監獄這種特殊環境下,能夠系統地接觸和學習這些專業知識本身就非常不易。李偉信克服了重重困難,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去獲取知識。
由于缺乏專業的繪圖紙張和工具,他甚至利用舊報紙作為替代品,在這些廢棄的紙張上反復進行建筑制圖的練習,磨練自己的繪圖技能。十五年的時間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從未間斷過這種高強度的自學過程。通過這種近乎苦行僧式的努力,李偉信在獄中獨立且系統地掌握了建筑設計所需的全套知識體系。
涅槃重生,從閣樓走向世界
1986年,李偉信重獲自由,但擺在他面前的道路并非坦途。國內的各大建筑設計院所,在了解到他的背景后,普遍對他持回避態度,沒有人愿意或敢于接納這位有著特殊歷史印記的求職者。
在求職無門的情況下,他決定走自主創業的道路。他在上海市閘北區(現靜安區)的梅園路330號,租下了一處條件相對簡陋的閣樓空間,以此作為他個人建筑設計工作的起點。這個閣樓辦公室,成為了他事業重新起步的最初基地。創業初期,條件十分艱苦。
為了積累實踐經驗、了解市場需求并尋找潛在的項目機會,李偉信白天常常奔波于上海的各個建筑工地之間。他親自進行實地勘察和測繪工作,將他在獄中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建筑項目相結合,不斷深化對建筑實踐的理解。
他也意識到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趨勢下,掌握外語對于拓展視野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國際合作機會的重要性。因此,在白天辛勤工作之余,夜晚他會前往同濟大學自發形成的“英語角”,與那里的師生一起練習英語口語。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從最初只能磕磕巴巴說幾句,到后來能流利地與外國同行交流建筑理念。他不斷調整和豐富自己的設計作品,逐漸在上海的建筑圈子里嶄露頭角,一些業內人士開始注意到這位自學成才的設計師。
通過學習英語和接觸可能存在的西方建筑資訊,結合他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如江南園林)的理解,促使他開始深入思考東西方建筑美學之間的異同與融合的可能性。他嘗試在自己的設計構思中,將東方特別是江南園林的意境、空間處理手法,與現代建筑的結構技術、功能需求相結合,探索一種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現代建筑語言。
轉機出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精心繪制的一批建筑設計手稿,引起了國際著名美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的注意。貝聿銘對于這些圖紙中所體現出的設計才華和獨特的思考視角表示了高度贊賞。當即向李偉信發出了邀請,請他參與到北京香山飯店的改造項目中。這次與國際級建筑大師合作的機會,成為了他打破困境、重返建筑設計界并逐步走向更廣闊舞臺的關鍵敲門磚。
藝匠之心,勾勒時代地標
貝聿銘看到李偉信的努力和進步后,提出了進一步合作的打算。兩人決定聯手在上海設立貝氏建筑事務所的分支機構,這個決定恰逢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全國。貝氏建筑事務所抓住了時代機遇,開始承接各類建筑項目。
李偉信在這個新成立的分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不僅負責設計工作,還逐漸展現出在生意場上的能力。他跑項目、談合作,把從獄中學到的嚴謹和從工地磨礪出的務實結合起來,推動事務所承接了越來越多的大單。
1992年,上海浦東開發的號角吹響,為李偉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他迎來了事業上的重要轉折點,主持設計了上海地標性建筑——金茂大廈的裙樓部分。在這個項目中,他創造性地運用了“石庫門光影”的設計概念,將上海傳統弄堂建筑那種豐富的光影變化和空間錯落感,巧妙地融入現代化的玻璃幕墻設計之中,賦予了冰冷的現代建筑以地域文化溫度和歷史記憶。
到了2005年,李偉信已經是個業內公認的專家。這一年,上海某大學建筑學院邀請他為學生們舉辦講座。他在講座中帶去了最新的行業動態,比如當時建筑界流行的綠色設計理念和智能化技術,還詳細講解了自己從獄中自學到創業成功的經歷。他提到,自己曾因歷史問題被邊緣化,但改革開放后,國家給了他重新開始的機會。
盡管早已成為業界知名的建筑師,但李偉信始終保持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習慣——堅持手繪圖紙。據說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已經76歲高齡的他,仍然親自為加拿大國家館的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在草圖上迅速勾勒出富有創意的楓葉造型鋼結構穹頂方案。
參考資料:[1]孫宇坤.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建筑學專業結構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建筑與文化,2025(1):237-23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