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移動式傘形跨越架應用現場。 程偉/攝
本報訊 記者蘇南報道 4月2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區(qū)學院路北端,隨著電力操作人員輕觸遠程操作系統“開傘”按鈕,一臺鋼索交織的紅色巨型傘架緩緩伸展。大約20分鐘后,傘架完全張開,穩(wěn)穩(wěn)護住下方的重要光纜線路。緊接著,作業(yè)人員迅速投入輸電線路架線工作。此操作,不僅標志著北京電網架線作業(yè)中首次采用移動式傘形跨越架,也意味著電力施工安全與效率開啟新篇章。
為服務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支撐高新技術企業(yè)在北京落地,國網北京電力當前正對海淀區(qū)學院路北端的部分220千伏及110千伏輸電線路實施遷改工程。遷改工程東起京藏高速上清橋東南角,西至東升鎮(zhèn)八家公園,新建鐵塔9基、新架設輸電線路2.4千米、拆除鐵塔7基,需要跨越京藏高速、城市道路及人流密集的公園等區(qū)域,施工難度較大。
“拆除現有鐵塔是整個工程建設項目的一部分。根據計劃,整個工程預計將在4月底全面完工。今天,在位于海淀區(qū)學院路的施工現場,我們將在兩座鐵塔之間開展線路架設工作。”國網北京海淀供電公司副經理楊寶杰當天介紹,“為保障下方光纜的正常運作,我們特別采用移動式傘形跨越架這一創(chuàng)新裝備,將有效提供施工期間的安全防護,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據了解,移動式傘形跨越架是基于雨傘原理,利用汽車式起重機和跨越架結構中的電動回轉支撐,將組件展開成一個堅固的骨架系統,精確遮蓋保護被跨越目標物。該設備可實現遠程操控、無人員高空和近電作業(yè),適用于跨越220千伏及以下輸電線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和普通鐵路等,應用范圍廣泛。本次工程應用的移動式傘形跨越架撐開高度達24米,全部展開后長12米、寬8米,精準覆蓋在高度約20米的光纜線路上方。
“以往遷改,我們需要提前兩到三天人工搭設木質跨越架和封網施工,準備周期長、占地面積大、安全風險較高。”北京電力工程有限公司數字化科技中心主任汪利君向《中國能源報》記者介紹,使用移動式傘形跨越架后,可實現遠程操控、無人員高空作業(yè),有效降低施工風險,顯著提高建設效率。
《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首都大型城市的電網建設呈現幾個顯著特征:電力工程普遍位于人口密集的居民區(qū)和繁華的工商業(yè)區(qū)周邊,與城市的市政建設設施緊密交織;戶內變電站工程數量眾多,電纜敷設工程頗為常見;工程建設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施工操作的難度,使得整個電網建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zhàn)。
針對上述難點,國網北京電力全面提升電網建設水平過程中,與高校、企業(yè)、研究院所等建立“產學研用”聯合創(chuàng)新機制,引進行業(yè)內外先進施工裝備,通過機械化、智能化手段,構建具有首都特色的電網建設施工裝備體系。
“在電網工程建設中,我們創(chuàng)新引用一系列先進技術裝備,包括北斗衛(wèi)星定位測控、移動式傘形跨越架、BIM三維技術、智能噴涂機器人以及電纜智能敷設裝置等,這些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電網建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同時施工效率和安全管控能力也得到顯著增強。”國網北京電力建設部項目管理處處長劉暢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