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縷晨光穿透薄霧,太湖的水面泛起碎金般的波紋。
就在這片萬頃煙波盡凝碧的生態水域上空,來自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的電力工作者正在完成一場特殊的“外科手術”——拆除服役21年的跨湖輸電鐵塔。
這基鐵塔是橫跨蘇州東太湖的原500千伏木瀆—車坊雙回線6基鐵塔中的一基。2024年11月,新建成的蘇州越溪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原有的木瀆—車坊雙回線在開斷接入越溪變電站后分別改道而行,形成500千伏木瀆—越溪雙回線路、越溪—車坊雙回線路。
自此,湖上的6基鐵塔圓滿完成了自己的電力使命;如今,它們又將為維護太湖水域生態,松懈下一身鋼筋鐵骨。
完成電力使命 退出歷史舞臺
水上拼圖
伴隨著清脆的金屬碰撞聲,塔上作業人員握緊扳手,安全繩在腰間繃成一道筆直的線。在他腳下60米處,湖水正溫柔地搖晃著由98塊浮箱拼成的水上平臺。這樣的作業場景,讓干了十幾年電網的電建熟練工也直呼“頭一遭”。
浮箱拼接法施工作業
是的,要拆湖中鐵塔,先得在水面造塊“陸地”作為作業平臺。
因為太湖水深較大,傳統鋼管平臺無法扎根,大型機械也難以進入。施工團隊經過反復探討驗證,最終決定選擇浮箱拼接法搭設作業平臺。
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
為了不耽誤次日要進行的抱桿組立及拆除鐵塔作業,前一日下午1點,負責搭建水上平臺的作業人員來到指定區域水面。他們要趕在日落前,將單塊重3噸、浮力5噸的浮箱用直徑45毫米的特制銷釘一一咬合,再借助深插湖底淤泥數米、直徑20公分的鋼管錨樁加以固定,為水上拆塔提供一塊900平米見方、無懼風浪的作業平臺。
整個作業場景從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場大型的“水上拼圖”。
空中芭蕾
拆除作業最驚險的當屬塔頂解體。
重達800公斤的橫擔,要在水面60米高空完成拆除吊運,稍有差池就可能引發安全事故。
最具挑戰的塔頂解體
為此,作業團隊拿出了一項秘密武器——落地式抱桿。它的底座與浮箱焊接成整體,再由12根錨鏈呈扇形輻射固定,形成“鋼樁入地”的力學結構,不僅承載力成倍提升,還能覆蓋20平米的作業面,可有效解決高空重心偏移的技術難題。
“蜘蛛人”大秀“空中芭蕾”
“注意吊件下方!地面配合人員不要站在吊件下方!”忽然,對講機里傳來旁站安全總監緊張的指令,他觀察到了抱桿頂端出現了些微偏移,為避免構件失控墜落的風險,他謹慎地叫停了作業。絞磨操作手根據指令暫停起吊,地面上的作業人員也立刻遠離了吊件附近。
波光里的較量
水上吊裝作業最怕“溫柔風刃”。
看似平靜的湖水往往暗藏玄機。因為湖面開闊、空氣阻力小,不似地面上高樓林立或植被茂盛,因而風力會比路面大1到2級——可別小看這多出來的1、2級風力,放在吊裝作業場景中,作業人員就相當于站在了搖晃的梯子上。因此,施工團隊每天都要實時監測風速數據,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平靜的湖水暗藏玄機
工作人員測試風速
特制的收納袋防止廢料掉入湖中
此外,為防止廢料掉入湖中,作業人員還細心地給每個拆卸點都套上了特制的收納袋。別看它比巴掌大不了多少,卻是用內襯鐵絲的加厚帆布制作,底部還墊了錦綸布料增加耐磨性,可以接住從幾十米高空拆卸下來、足有10余斤重的螺栓。
隨著最后一段塔材緩緩降下,最后一艘工程艇收起錨鏈,銹跡斑斑的鐵塔在春光中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程,21年的記憶在萬頃碧波中遠去;夕陽下,被染成了琥珀色的太湖映照出新的故事:是鋼筋鐵骨與煙波畫船的動人和弦,更是電力革新與生態治理的雙向奔赴。(中國電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