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網絡并非法外之地。許多年輕人因法律意識淡薄,或因一時沖動陷入私人恩怨,通過曝光隱私、辱罵詆毀等方式發泄情緒,殊不知這些行為已觸碰法律紅線。名譽權受法律保護,一句惡意中傷、一條虛假差評,都可能構成侵權,輕則面臨賠償道歉,重則承擔刑事責任。
律博維權衛士之周文海律師名譽糾紛案例(1)
案例:同行冒充顧客惡意詆毀,終遭法律嚴懲
2023年,河南三門峽的某電商創業者小王遭遇一場離奇網暴。其網店突然涌入大量匿名賬號發布差評,聲稱產品“有毒”“導致過敏”,甚至攻擊小王"黑心商家賺昧心錢"。短短一周,店鋪評分暴跌,訂單量銳減80%。小王通過微博后臺向平臺投訴,但因匿名賬號身份不明,維權陷入僵局。
在律博維權衛士周文海律師建議下,小王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微博平臺提供侵權賬號的注冊信息。經調查,這些賬號的IP地址和登錄設備均指向同行商家李某。證據顯示,李某因嫉妒小王店鋪流量,偽裝成消費者捏造事實,企圖通過網暴搞垮競爭對手。最終,法院判決李某賠償小王經濟損失8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并連續3天在微博首頁公開致歉。
律博維權衛士之周文海律師名譽糾紛案例(2)
遭遇網暴如何維權?4步鎖定證據
1.固定侵權證據:第一時間對辱罵內容、傳播量、點贊轉發等截圖、錄屏,必要時公證保存;聯系平臺要求刪除侵權內容,避免影響擴大。
2.申請信息披露:通過律師向法院申請"調查令",要求平臺提供侵權人的手機號、IP地址、實名信息等關鍵數據。
3.多維度追責:針對情節較輕者,可委托律師發函警告;若構成誹謗罪或尋釁滋事罪,可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
4.訴訟索賠執行:起訴時主張賠償經濟損失(如訂單損失、商譽貶值)、精神損害撫慰金,勝訴后申請強制執行并公示判決書。
律博維權衛士之周文海律師名譽糾紛案例(3)
給年輕人的忠告:網絡言行,法律為尺
《民法典》第1024條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譽權。"《刑法》第246條更是對誹謗罪劃出三年以下刑期的紅線。年輕人遇事需牢記:
情緒≠正義:網絡爭吵時"以暴制暴"只會兩敗俱傷,截圖留證才是硬道理。
匿名≠安全:平臺有義務配合司法調查,技術手段足以鎖定真實身份。
流量≠真相:盲目跟風轉發不實信息,即便出于"吃瓜"心理,也可能成為幫兇。
律博維權衛士之周文海律師名譽糾紛案例(4)
律博維權衛士周文海律師還建議道:鍵盤敲下的是文字,承載的卻是責任。管住一時口舌之快,既是對他人權利的尊重,更是對自身前途的負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