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多歲的女士年輕時曾經歷過3次人工流產。自流產后,她的月經開始變得不規律,不僅經量減少,還伴有發黑的血塊,但她并未重視。婚后,她和丈夫備孕兩年才成功懷孕,然而懷孕僅一個多月就出現了陰道出血。經檢查發現胚胎已停止發育,不得不再次接受清宮手術。
術后復查B超顯示,她的子宮內膜厚度僅有2.5毫米。醫生解釋,由于多次流產和清宮手術,她的子宮內膜嚴重受損。一般來說,子宮內膜厚度小于8毫米時,受孕難度會大幅增加,過薄的內膜不利于受精卵著床,即使僥幸懷孕,也容易引發流產、胎停或胎盤植入等風險。
面對這樣的困境,該女士一度感到絕望。去年,她來到梧州市婦幼保健院就診。中心團隊為她制定了系統的子宮內膜修復治療方案。經過精心調理,該女士的子宮內膜厚度最終達到理想的10mm。在醫生的專業指導和排卵監測下,她成功自然受孕,并于去年9月順利誕下一個健康的寶寶。
(子宮內膜超聲圖)
我國是世界上人工流產率和重復流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且流產人群呈現年輕化、未婚未育比例高的特點。數據顯示,60%的繼發性不孕的女性曾有人工流產史。人工流產可能導致子宮內膜修復障礙和宮腔粘連,進而影響月經及生育功能。此外,流產后感染也會增加子宮內膜損傷的風險。許多女性因此不得不依賴輔助生殖技術來實現生育愿望。
婦幼健康科普
子宮內膜是什么?
子宮內膜是子宮內壁的一層特殊組織,每個月它都會隨著激素變化經歷周期性的生長和脫落。如果沒有受孕,增厚的內膜就會脫落形成月經;如果成功受孕,它就會為胚胎提供理想的著床環境和持續的養分支持。
臨床研究表明,當子宮內膜厚度達到8-14毫米時,最有利于胚胎著床和發育。然而,反復的人工流產、宮腔手術操作或慢性炎癥都可能損傷子宮內膜,導致其再生能力下降、厚度不足,進而影響女性的生育功能。因此,維護子宮內膜健康對保障女性生育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哪類人群的子宮內膜易損傷?
我國《人工流產術后促進子宮內膜修復專家共識》指出下列人群是子宮內膜損傷的高風險人群。
◆流產次數≥2次;
◆稽留流產;
◆感染性流產;
◆不全流產清宮術;
◆有胎盤粘連病史或宮腔操作病史(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子宮粘膜下肌瘤切除術、宮腔粘連分離術、子宮畸形矯正術等)。
子宮內膜如何修復?
子宮內膜修復不僅是宮腔手術后或流產后的必要步驟,更是維護生育能力、預防疾病、改善月經和整體健康的關鍵。通過科學的藥物、飲食和生活方式調理,女性可以更快恢復健康,提升生活質量。
◆仿生物電刺激
仿生物電刺激(Bioelectric Stimulation Therapy)是一種通過低頻電流刺激組織修復和再生的物理治療方法,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子宮內膜修復。具有非激素依賴性,安全性更高的特點,改善局部微循環更直接。更適用于對激素治療無效的頑固性薄型子宮內膜患者(如多次人工流產術后)、反復移植失敗的輔助生殖人群及擔心激素副作用者。
◆雌孕激素類藥物
雌激素有促進子宮內膜再生的作用,有助于人工流產術后子宮內膜創面的修復,預防宮腔粘連。但長期服用有可能導致肝腎功能不全、血栓性疾病等。
◆復方口服避孕藥
人工流產術后避孕的高效方法之一,也有一定的促進子宮內膜修復的作用,但對于其是否增加子宮內膜厚度的長期作用存爭議。
◆中醫藥
益母草顆粒、活血調經類中藥、補腎中藥可能有潛在的子宮內膜修復作用,但需要進一步數據支持。
本期科普專家
廖群英
主任醫師
梧州市婦幼保健院圍產保健科副主任,WAFF孕產運動康復師,三級公共營養師。
擅長圍產保健、高危孕產婦管理及各種妊娠合并癥與并發癥的處理,尤其在圍產營養、孕產運動康復、優生遺傳咨詢及產前診斷、產后康復技術等方面有獨特見解。
梧州市婦幼保健院
為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駕護航!
文字:黃嘉敏
圖片:來源于網絡,僅用作健康科普,如侵刪
編輯:陳夢霞
審核:廖群英、韋曉燕
終審:梁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