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覺得你家孩子特別矯情?
穿衣服嫌衣服不舒服,穿鞋嫌鞋子擠腳,大白天的嫌房間暗,吃飯說飯燙,洗澡怕水熱。
如果你是你家的孩子是這樣的,那我只能說,不是孩子矯情,而是父母太敷衍了。
可能從孩子會說話后,你和他之間的對話都是如此。
“媽,飯太燙了。”你伸手摸了一下碗,“哪里燙了?快吃你的飯。”
“媽,這衣服穿得不舒服,勒得慌。”你掃了一眼衣服,“這不挺合身的嗎?”
可能孩子委屈得直掉淚的時候,你還會覺得孩子矯情,怎么這么脆弱呢?別人家的孩子咋不這樣呢?
這些話聽著熟悉嗎?是不是你的父母也對你說過同樣的話呢?
醒醒吧,不要再讓父母那一輩對你的傷害再延續到孩子身上了。
如果從孩子第一次“抱怨”開始,你就能拿“正眼”看他,認真的跟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他才不會變成現在這樣“矯情”的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不再矯情呢?
第一條行動準則是,父母不要再將孩子的問題視作矯情,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否則你可能永遠也無法做出改變。
第一個建議:物理停頓3秒,先回應孩子的情緒,再去解決問題。
當孩子舉著手中的畫喊你看的時候,你不要盯著手機,然后說畫得不錯。
而是應該放下手機,轉過身去面向孩子,彎腰或蹲下,用反問或者陳述的語氣對他說:“哇,這只會飛的紫色蝴蝶真的好漂亮啊。
等待幾秒,等孩子主動補充完畢,這樣就形成了閉環。
第二個建議:把敷衍的詞換成細節
把你常說的,知道了,你自己看著辦吧,別鬧了等,換成細節反饋。
比如:你剛才看了這道題5分鐘都沒動,是因為這道題太難了嗎?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嗎?
再比如:你是想先看5分鐘電視后再吃飯,還是吃完飯后再看5分鐘呢?
第三個建議:大人每天60分鐘手機戒斷,專注力訓練
建議家長們每天飯后戒斷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一小時,放下這些雜念,專注的陪孩子玩,他玩什么,你就玩什么,做好跟屁蟲。
當孩子被父母全身心的關注滿足之后,他們就會逐漸減少“矯情”的行為了。
第四個建議:允許孩子無意義的矯情
家長們容易陷入的誤區是,總是覺得對于孩子的反復抱怨沒有回應的必要。
其實是你的關注點不對,作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而不是忽視他們的問題。
當孩子做一件事情老是出錯時,一定要學會共情孩子,用“我們”來替代“你”。
比如:孩子在堆疊積木時,疊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成為孩子的嘴替,“這個積木總搭不穩,連媽媽都覺得生氣了!”
這時候說不定孩子會反過來鼓勵你,“沒事的,媽媽,我會成功的。”
這樣孩子反而會變得更堅強,更有韌性。
父母要理解核心邏輯:
敷衍的本質——用成人的效率思維來碾壓孩子的感受世界。
而解決辦法并不是永遠不拒絕,而是在拒絕前,先完成看見→回應→協商這三個閉環。
讓孩子知道,哪怕他的要求沒被滿足,他的聲音也已經被媽媽接住了。
這種 “被重視” 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未來獨立與自信的基石。
相信看完文章后,你再也不會覺得孩子矯情了,孩子只是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問題,這需要每一位家長的耐心指導。
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