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槍愛得很純粹
■馬 頔
“他喜歡槍比喜歡我多一點!”談到丈夫萬啟順,退伍女兵孫海燕一句打趣的話中流露出幾分嗔怨,眼睛里卻閃著藏不住的驕傲——
第76集團軍某旅二級上士萬啟順,被戰友們譽為“狙擊槍王”,2次獲戰區陸軍狙擊手比武冠軍,自研多種訓練輔助器材獲發明專利,榮立二等功。
很多戰友羨慕萬啟順年紀尚輕便嶄露頭角,可妻子孫海燕知道,這是緣于他對槍始終如一的熱愛。
“他做起事來很認真,尤其喜歡鉆研和槍有關的事。”孫海燕向筆者展示了一張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獲得專利的“狙擊步槍測風模塊”,正是萬啟順的發明。
4年前,該旅組織狙擊手集訓,萬啟順擔任教練員,下士孫海燕作為學員參訓。當時,萬啟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標準的戰技術動作,給孫海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就覺得這個教練員不一般!除了教我們射擊動作,他還拿出一個自己發明的便攜式測風模塊,給我們講解實戰中快速準確測風的訣竅。”一段時間后,孫海燕的狙擊成績有了明顯提升,不禁對萬啟順刮目相看。
一次,旅里組織精武標兵事跡分享會,萬啟順作為代表上臺發言。為練好狙擊本領,他數年如一日重復著艱苦的基本功練習,在這條“難走卻正確”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進……坐在臺下的孫海燕聽得入了迷。
“做自己喜歡的事,他總是全力以赴,鉆研得很深。”孫海燕指著家里的獎杯和證書告訴筆者,萬啟順琢磨出來的小發明還有不少——
“想象訓練輔助卡”是一張塑封卡片,上面印有不同大小、形狀各異的靶標,每個靶標都按照視距等比例縮小,與之配套使用的還有一個模擬瞄準鏡。利用這組簡易器材組訓,對狙擊手計算彈道修正量很有益。
除此之外,他還發明了“點射矯正儀”等一批訓練器材。這些小革新、小成果雖然沒那么“高大上”,卻能解決射擊訓練中的實際問題,發揮了大作用。
孫海燕退伍后,兩人見面的機會變得很少。妻子每次問他在干什么,他的回答總是“不能說”;每次問他累不累,他總回復“還好”。
萬啟順在妻子眼里,簡單而豐富。所謂簡單,是指他能堅持屏蔽各種喧嘩和安逸,一心做好手中事;所謂豐富,是說他不斷鉆研探索,汲取知識、開闊眼界,大膽去闖“天外天”。
對感情一心一意、對專業一絲不茍、對勝戰孜孜以求,在專注和專一之間,萬啟順活出了真實而純粹的樣子。
這名士兵用自己的軍旅實踐告訴我們,為工作傾注熱愛,堅持不懈地付出,邁出的每一步都有意義。他的故事也啟發我們,勇敢地做自己,總會有成功來敲門!
一名“狙擊槍王”的成長之路
■馬 頔
第76集團軍某旅二級上士萬啟順訓練歸來。魏 洋攝
他是充滿傳奇的“狙擊槍王”,是戰友們追趕學習的榜樣,是值得信賴的班長骨干,是革新創造的精武先鋒,是科學組訓的“金牌教練”……
在戰友和領導們眼中,第76集團軍某旅二級上士萬啟順有許多“閃光面”。
一家權威媒體曾在一篇評論中這樣說:做困難而正確的事,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
時代不會辜負堅韌奮斗者。當你真正走近這名90后士兵,很難不為他的堅守而感動——聽從內心召喚、勇敢走出舒適區,用十年如一日的專注,用始終處于加速奔跑的狀態,不斷激發更大的勝戰潛能。
新時代新使命,呼喚更多像萬啟順這樣的士兵。
營區相遇,他隨手掏出一把模型槍——
射擊很有趣,越研究越覺得自己不知道的還很多
來到營區,道路兩旁的燈箱上,二等功臣萬啟順的海報引人注目,只見他身披偽裝衣、頭戴草葉帽,手持狙擊槍,威武帥氣。
帶著敬仰和好奇,筆者見到了這位狙擊手,向他請教如何提高據槍穩定性。
說話間,萬啟順從兜里掏出一把“槍”,雙手向前送出,快速據槍瞄準,瞇著眼說:“就像這樣。”他出其不意的操作,頓時把筆者嚇了一跳。
定睛一看,原來萬啟順手里握的,是用木頭做的一把模型槍。這把“手槍”大小與真槍無異,槍身用迷彩布纏繞,并裝有瞄準鏡和激光燈。原來,這是他自制的訓練器械,便于隨身攜帶、隨時訓練。
萬啟順告訴筆者,練習據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打開激光對著白墻,努力讓光點在墻上保持不晃。筆者試了試,完全按他說的標準操作起來非常困難。
萬啟順指出:“你的手腕、肘部、肩部多處關節參與了據槍,肢體很難保持不動。可以試試把大臂卡在腋下,手腕下壓鎖死,這樣就減少了4個參與據槍的關節,穩定性更強。”
筆者有樣學樣,一番調整后,白墻上的激光點果然不再大幅晃動。“我的射擊動作也和別人不一樣。”萬啟順邊說邊比畫著,將腳往前伸,腳掌橫向一撇,腳后跟一抹,腳踝便固定不動了。
筆者有些疑惑地盯著萬啟順問:“這不過是個基礎課目,有這么多學問嗎?”萬啟順回答:“再基礎的課目,只要一直練就能發現門道。”
萬啟順介紹,以800米精度射擊為例,子彈射出后,會受地球自轉的影響,產生偏流。人雖然感受不到,但偏流會對彈道造成影響。通常,狙擊手會擰瞄準鏡手輪抵消偏差。
如何擰手輪,大有講究。實踐中,狙擊手要在戰場上不斷變換自己的位置,如果打一槍擰一次手輪,速度會很慢。為此,萬啟順發明了“6格作戰法”,大大提升了射擊速度。
“這些實用技巧大多是我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一點點積累經驗得來的。”萬啟順說,很多知識教材上并沒有,得自己動腦筋,在練中學、學中練,時間久了,就摸索出經驗了。他直言,射擊很有趣,越研究越覺得自己不知道的還很多。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萬啟順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咬定目標專心致志,腳踏實地積極作為,在探索中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練就了真本事、硬功夫,逐步成長為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
賽場爭鋒,他把絕招分享給對手——
審視自我、突破自我,催促自己加速奔跑
前不久,西部戰區陸軍狙擊手比武場上,萬啟順和中士孔啟啟成績遙遙領先,成為奪冠熱門。
最后,在超遠距離射擊課目中,孔啟啟以微弱優勢,險勝萬啟順。賽后,他并沒有慶祝,而是第一時間與萬啟順交流射擊心得。
高手總是盯著高手,研究對方的優點。兩人一直交流到深夜。對他們而言,已經不用向別人證明什么,只需全身心投入比賽,在相互促進中共攀高峰。
一次比賽間隙,孔啟啟無意中看到萬啟順手中有個小冊子,上面密密麻麻寫滿數字。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些數字應該與彈道有關,便主動上前請教。
萬啟順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秘密武器”。原來,這些奇怪的數字組合起來,就是密位表。對狙擊手而言,密位非常重要。密位表大都靠狙擊手自己摸索、推算而來。
萬啟順還將自己的發明專利——“便攜式測風模塊”展示給孔啟啟,并教他制作類似的測風道具,提升實戰能力。孔啟啟坦言,萬啟順對槍的研究比他深很多,能和這樣的高手并肩作戰,非常榮幸。
對技藝的精益求精,源于對專業的敬畏熱愛。多年來,萬啟順不斷審視自我、突破自我,催促自己加速奔跑。
為練習狙擊基本功,萬啟順曾自制狙擊槍模型。每晚連隊點名后,他直接拿著“槍”練習據槍瞄準,日復一日,雷打不動,一直堅持了3年多。
中士周啟侶回憶,自己剛來連隊的第一個周末,就見到萬啟順拿著“槍”,趴在樓道練狙擊。“休息的時候就休息,沒必要這么拼吧!”對周啟侶而言,萬啟順這是自找苦吃。
然而,之后的每個周末,周啟侶總能見到萬啟順做同樣的事。從戰友們口中得知萬啟順的成長故事后,周啟侶不禁暗自慚愧。
有人說,萬啟順是名“狠心”的班長——你瞧,冰天雪地里,戰士們練得手腳麻木、小腿發抖。
那次冬季強化訓練,萬啟順帶著狙擊班進行臥姿據槍練習。大家挖好雪窩,伏身趴地蜷腿,將槍搭在臂彎,不一會兒,便消失在茫茫雪野中。
極寒環境下潛伏,既考驗體力,更磨礪意志。隨著體能逐漸消耗,連副班長楊碩都開始不住地擺動身體、左顧右盼。“班長,頂不住了,還不休息嗎?”其余戰士也小聲嘟囔起來。
“多堅持一會兒!只有讓姿勢定型,形成肌肉記憶,射擊才能穩定。”萬啟順的睫毛上沾滿了雪花,目光死死盯著瞄準鏡,身上的積雪隨著呼吸輕微起伏。
“差點把我凍僵!”回到宿舍,楊碩忍不住向萬啟順抱怨,“練得太嚴了!又冷又餓又累!”
對此,萬啟順沒有正面回答。不久后,當楊碩首次踏上戰區陸軍比武擂臺,與各路狙擊高手同場較量時,他才明白:“班長逼我,是對的。同樣的裝備,其他選手據槍很穩,我卻不行。”
2024年,周啟侶跟隨萬啟順參加上級組織的狙擊手比武。正當全力備戰時,周啟侶卻因意外受傷,導致右手食指骨折。
醫生告訴周啟侶,他的右手食指至少一個月內不能正常活動。這對一直用右手扣扳機的周啟侶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一時間,他陷入了迷茫:如果棄賽,單位的總體成績會受影響。
“食指用不了,可以用中指!沒有先例,你就創造先例!”萬啟順堅定地告訴周啟侶:“如果在戰場上食指受了傷,難道仗就不打了?我們來比武,也不是非要爭個第一,但既然來了,就要全力以赴,決不當‘逃兵’。”
周啟侶重拾希望,每天凌晨5點就起床,右手掛著固定夾板,練習中指扣扳機。從剛開始的焦頭爛額,到適應后的全力投入,幾天下來,周啟侶進步明顯。比武中,他沉著發揮,成績名列前茅。
在戰友們看來,萬啟順簡單純粹,他瞄準既定目標與自己“死磕”,不懼長路,不畏險灘,一步步實現心中所愿。
談心時,他反問指導員一道狙擊難題——
永遠把戰斗裝在心里,當一個執著的兵
萬啟順從小是個“槍迷”。2013年,他參軍入伍,被分到道橋連。可是,工兵每天扛鍬拿鎬多,舉槍打靶少,一年也打不了多少子彈。
2017年,旅組織狙擊手集訓,萬啟順主動報名參加。1個月下來,萬啟順以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脫穎而出。本以為自己有望被挑選到主戰連隊去當狙擊手,可集訓結束,他又打背包回了道橋連。
愿望落空,萬啟順有些遺憾,卻沒有放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年,單位調整改編,他鼓起勇氣,寫下一份申請書,交給旅領導,表達了當一名狙擊手的決心。
了解情況后,旅領導給偵察營營長打電話,讓他過來領人。營長見到萬啟順,直截了當地問:“我們營訓練很苦,你能不能吃苦?”萬啟順斬釘截鐵地說:“能!”
萬啟順的時任連長,曾獲集團軍偵察特戰指揮員比武第一名,抓訓練非常嚴格。那一年,他帶領連隊參加戰區陸軍、集團軍偵察尖兵比武,連隊5人受到集團軍以上表彰,1人榮立二等功,3人榮立三等功。
初到這個高手云集的集體,萬啟順并不顯山露水。當時,連隊剛配發新型狙擊槍,他多次打報告,想領槍訓練。
連長看出了萬啟順的心思,對他說:“這把槍,你想拿,別人也想拿!你想拿得住,就得有實力。”
萬啟順明白,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血汗,才有資格當上狙擊手。強化訓練,他扛著重型狙擊槍,在陣地上趴了一天一夜;從靶場到營區幾十里路,他不坐車,硬是自己跑回去……
不出一個半月,萬啟順的體能成績突飛猛進,躋身全連前三。
夜深人靜,連隊活動室總有一盞燈亮著。萬啟順背上壓著一個10多公斤重的啞鈴,正進行負重據槍練習。支撐地面的手肘裂著血口子,他仍紋絲不動。
“說實話,萬啟順和我很像。”連長說,在所有狙擊手尖子里,萬啟順是最努力的那一個。
時任指導員也經常找萬啟順聊天,兩人的話題每次都繞不開“槍”。
一次談心時,萬啟順反問指導員:“狙擊手進入戰場,光學偽裝和紅外偽裝哪個更重要?”
指導員驚訝于萬啟順豐富的知識儲備,但同時他也發現,這名戰士只喜歡琢磨和狙擊槍有關的東西。
“他是個執著的兵。”指導員深深嘆服。
欣賞他本來的樣子,助力他實現更大的價值。指導員專門訂閱了《世界軍事》《現代兵器》等期刊,挑選出有關狙擊槍的知識,以討論交流、思想碰撞的方式支持萬啟順深耕專業、探索求新。與此同時,連隊還推薦他參加上級培訓及比武,積極創造科學訓練所需的必備條件。
次年,萬啟順參加戰區陸軍狙擊手比武,奪得第一名。載譽歸來后,他擔任連隊射擊教練員,將自己學到的本領、悟出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戰友,帶領全連扎實展開訓練。
當年底,連隊參加旅建制連大比武,在手槍、步槍精度射擊等課目中,取得全員“優秀”的好成績,創造了新紀錄。
刻苦訓練的他,為啥遭遇“滑鐵盧”——
讓科學訓練給努力的士兵賦能
幾年前,萬啟順以預選第一名的成績,從旅狙擊手選拔中脫穎而出,赴集團軍參加比武。當時,他鉚足了勁兒,奔著前三名沖刺,卻在前幾個回合就被淘汰了。
回到連隊,受挫的萬啟順把模型槍和教材扔到一邊,變得有些消沉。身邊不少戰友也替他感到惋惜:“萬啟順已經這么努力了,真不知道他還要怎么努力。”
問題出在哪里?該旅領導告訴筆者,當時部隊改革轉型后,狙擊專業的訓練處于起步階段,組訓經驗還不多。雖然萬啟順熱愛狙擊,并且為此付出很大努力,但很多時候光靠自己摸索,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幫助,成效并不明顯。
找到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比一味苦練更重要。意識到問題后,旅里加強了狙擊專業訓練人才的重點培訓,還邀請了國家射擊隊教練員為參訓官兵指導精準射擊的動作要領。
集團軍組織狙擊手專業集訓,旅里推薦萬啟順參加。在集訓現場,曾參加國際軍事比賽的優秀狙擊手擔任教練,從武器知識、戰場偵察、隱蔽偽裝、目標識別等方面,系統傳授狙擊作戰技能。
萬啟順不負眾望,在集訓結業考核中,取得了各項課目全優的成績。集訓歸來,他不僅帶回了優異的成績,更帶回了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
旅里讓萬啟順擔任狙擊手訓練教學骨干,普及推廣新的科學理念和訓練方法,及時淘汰傳統過時的訓法。
讓科學訓練給努力的士兵賦能。如今,萬啟順正由一名“比武尖子”向“金牌教練”轉型。在旅領導和機關的指導下,他梳理射擊技巧和訓練思路,編寫資料供全旅官兵參考學習;研究訓練輔助道具和狙擊專用器材,在分隊訓練中實踐應用;帶隊參加各級狙擊專業比武,與外單位高手切磋技藝、取長補短,帶出的好苗子越來越多。
一次實兵演訓任務中,該旅狙擊小組前出,觀測到“敵”反坦克導彈陣地等目標。小組人員協同作業,繪制“敵”目標方位,計算射擊數據,構筑狙擊陣地,有效壓制了“敵”行動,受到上級肯定。狙擊手楊碩在任務中表現優異,榮立三等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