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1969年參軍,2025年仍然珍藏著當年的軍裝、領章、毛巾、包袱皮》,引起了很多老戰友們的關注和議論。他們紛紛留言,敘述自己離開部隊時帶回來一些被服和軍用品。幾十年過去了,居然還會留下一些。有些戰友會把這些老物件取出來,拍了照片,貼在評論區。
當過兵的人,都對部隊發放的東西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年的衣物穿舊了、破了,扔了,但有些東西卻經意或不經意地保留了下來,有些東西可能壓在箱底,放在抽屜里,幾十年不動不用。偶爾翻了出來,左右端詳,物是人非,很是感慨。
紅領章、紅帽徽、紀念章等小物件,是戰友們存留下來最多的。一個是因為物件小,易保存;二是這些物件有紀念意義,舍不得丟掉,久而久之 也就保存了下來。
軍用大馬靴,傻大粗黑,非常結實,也很保暖耐穿。這家伙我們南方部隊沒有見過,北方部隊也非常罕見。估計是高原高寒地帶的軍人配發的,或者是騎兵部隊的軍需品。這種馬靴,我們只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阿米爾腳上見過。那些守衛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軍人,為了抵御寒冷,應該才會配發這種大馬靴的。
包袱皮是當兵那天就領到的物品,每人一塊,一米見方,沒有鎖邊。用來包裹衣服和當枕頭,緊急集合時必須打進背包。大多數人在幾年的軍旅生涯中,包袱皮一直伴隨著自己,退伍時,又把這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白布帶回來了家鄉。
軍用水壺,是當年部隊戰士退伍時必須上交的軍用品之一(其它的還有褥子、雨衣、皮大衣等)。當新兵的時候沒有發水壺,等到老兵退伍了,部隊才把老兵留下來的酒水壺發給新兵。能夠把部隊的軍用水壺帶回家,留到現在,八成是干部了。干部轉業,部隊發的所有個人使用的日常用品,全部都可以帶回家。
戰士軍襪,每人每年發兩雙,根本不夠用,因為線襪太容易破。如果野營拉練,一天就能把新襪子后腳跟磨個大洞。好在部隊與襪子配發的還有一雙鞋墊,其實它叫襪底。把它縫在襪子上,非常耐磨,能夠穿上一陣子。照片上這雙襪子是新的,從來沒有上過腳,一直保存了下來。
針線包,是人民軍隊的傳統物品,縫縫補補全靠它。最不濟,縫領章也離不開這個針線包。部隊發的針線包,非常簡單,一般都是用廢舊的雨衣剪開制作的,里面有幾根針,幾捆線;講究的還有一個頂針和一把折疊剪刀。照片上的針線包不是部隊發的,是地方政府擁軍愛民時送給部隊的紀念品。
望遠鏡,是野戰部隊干部配備的軍事用品。戰爭時期配發到連級干部,和平時期不知道配發到哪一級干部。反正我們通信部隊從來沒有配發過這玩兒藝,因為用不上。能夠把望遠鏡帶回家保存下來的,也只有轉業干部了。
部隊不發臉盆,大家都知道。下面這種款式和顏色的臉盆,第一次見過。當年我們連隊也公用臉盆,但不是發給個人洗臉的,而是炊事班用的。黃色的軍用搪瓷盆炊事班用來裝個菜個,盛個東西,個人的臉盆自己到街上去買。這張照片上的臉盆,顯然是一些特種兵(傘兵)發放使用的。搪瓷盆能夠保存的這么好,看樣子這臉盆沒有歷經滄桑,年頭也不會太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