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要把科技和文化真正結合起來,讓老百姓看得到、看得懂、看得進去。以數字化賦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保護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數字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要把科技和文化真正結合起來,讓老百姓看得到、看得懂、看得進去。以數字化賦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保護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數字賦能山西文化遺產保護的獨特優勢
山西是文化遺產大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保存較好。平遙古城、云岡石窟和五臺山是山西省的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山西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有531處;山西已發現舊石器遺址、地點800余處,早中晚期自成序列,在全國地位獨特;山西現存各類古建筑28000余處,是我國現存古建最多,且時代連續,品類齊全的省份,特別是元代及以前的木構建筑占全國同類建筑的80%以上;山西保存有古代戲臺2800余座,數量居全國之冠,其中1座金代戲臺,8座元代戲臺為全國僅存;山西現存壁畫面積5萬平方米,從唐至清彩塑12000余尊,這些藝術珍品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山西是我國保存長城朝代時間跨度最大的省份,涉及戰國、漢、東魏、北齊、隋、宋、元、明、清9個朝代;山西現有古代民居1.1萬余處,其中,高平中莊村元代姬氏民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民居實例。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應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統籌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數字技術的運用,可以為山西文化遺產的研究提供更精確細致的素材,從而實現對文化遺產的精準記錄和保存。數字技術可以更快速、準確地檢測文物的受損情況,為保護工作提供更精準科學的依據;還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對文化遺產進行修復,使文化遺產以靈動多樣的方式呈現,拓展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和方式,從而讓三晉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數字賦能山西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
目前,數字技術在山西文化遺產保護中已開始發力,這為文化遺產活化傳承開啟了新篇章。比如,云岡研究院利用三維信息技術,實現對云岡石窟本體的數據采集,形成三維模型數據進行存檔管理,從而方便了后期的考古研究、文物監測、保護修復和文物展示陳列。2024年,SoReal煥真·平遙科技藝術館入選首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平遙古城3D燈光秀、介休張壁古堡靈境體驗——MR沉浸式大空間等5個項目入選山西文旅數字化應用創新15大案例,讓靜態的文化遺產活躍起來,實現可持續、創造性的傳承。山西文博集團對山西50余處文物進行了數據采集存檔,其中包括壁畫、彩塑和古建筑。聯想集團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采用AI技術構建“智慧應縣木塔”,1∶1復刻為游客提供虛擬登塔體驗。
但是,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需要的是高精度的掃描和建模技術以及高端先進的設備,同時也需要精通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文物保護等跨學科的專業人才。目前山西既缺技術與資金支持,即使專業人才也很短缺,這將成為山西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實瓶頸。
數字賦能山西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通過數字化賦能,能夠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路徑的轉型升級,以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有力夯實文化根基,推動文化創新,弘揚文化價值。
數字技術賦能,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一方面,對保存完好的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整理挖掘,建設一個內容全面、類型多樣的文化資源數據庫,通過三維掃描、全息攝影、虛擬現實等技術,進行永久“存檔”。另一方面,加強我省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在文化數據采集、處理、傳輸等方面的能力,發揮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的修復、復原中的重要作用。如三星堆博物館陳列的青銅神壇、青銅鳥足神像和青銅騎獸頂尊人像,就是文物工作者利用數字技術,跨越30多年時間分別對3號、7號、8號坑出土的文物殘件進行建模存檔,然后不斷鉆研比對,并佐以AI虛擬修復而拼接復活成功的珍貴文物。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拓展文化遺產的展示空間,如開發像“數字故宮”“云游敦煌”一樣的資源庫或小程序,營造真實可感的體驗空間,讓受眾“云游”歷史文化場景,獲得全新的、如臨現場的觀感體驗。
數字技術賦能,使文化遺產煥發活力。數字化的創作靈感與強大網絡平臺結合,可以將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開發出文化遺產的新型載體和新型表現形式。比如,可以打造數字文創產品,開發充滿科技感而又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影視作品和網絡游戲。對《黑神話:悟空》游戲的36處主要取景地,特別是對我省晉城玉皇廟、高平鐵佛寺、隰縣小西天、大同云岡石窟、朔州應縣木塔等多處名勝古跡進行了實景掃描,讓玩家在有趣的游戲體驗中領略文物古建之美,激發了玩家親臨現場觀賞的濃厚興趣。
數字技術賦能,促進文化遺產的活態展示與高效傳播。VR技術、三維建模等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對古老的文物的立體生動演繹,使文化遺產以更直觀、形象的方式給參觀者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如游戲《黑神話:悟空》對晉祠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和平遙古城墻、古街道、古民居的高度還原,在上述游戲場景中又為玩家設計了一些互動任務,給游戲玩家親臨現場的感覺。隨著這款游戲的爆火出圈,引發許多海外玩家的關注,從而使中國的古建樣式在海外亮眼。同時,利用大數據和算法,還可以推進數字化文化產品的精準推送,這種推送可以突破城鄉、邁出國門,跨越社會群體,進行廣泛而快速的傳播。
總之,利用數字技術對山西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對于挖掘山西文化遺產的深層內涵,發掘其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打造山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都很有積極意義。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全方位、多角度地體會山西文化遺產跨越時空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喚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反過來又會促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和保護傳承,從而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文脈,營造數字化時代的“遺產記憶”。我們要像愛惜自己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讓人們通過文化遺產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
(文章來源于“山西日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