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政壇鬧出的兩出戲碼,堪稱地緣政治舞臺上的黑色幽默。一邊是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在“崛起的巴拉特”峰會上直言不諱地警告印度:別被華盛頓當槍使,小心成了對抗中國的炮灰;另一邊是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在孟買論壇上振臂高呼,聲稱美國加征關稅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印度將借此重塑全球供應鏈。這一前一后的反差,活脫脫一場荒誕劇——印度究竟是戰略清醒還是自我麻醉?
曾經的印度,在中美博弈中玩得一手“左右逢源”的把戲。從加入“四方安全對話”到深度參與“印太戰略”,莫迪政府以為傍上美國就能在亞洲稱王稱霸。邊境問題上頻頻挑釁,國際場合緊跟美國對華唱衰,甚至把“對抗中國”寫進外交政策的KPI。然而現實卻像一記耳光,把印度的美夢打得粉碎。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一出臺,印度立刻慌了神:4月2日美國宣布加征26%關稅后,印度第一時間示弱求和,又是降低威士忌關稅,又是承諾開放市場,結果換來的卻是美國變本加厲的要求——縮減貿易逆差、交出產業鏈、開放更多領域。這哪里是平等協商?分明是把印度當成案板上的魚肉。
戈亞爾的“機遇論”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大談特談美國關稅將帶來“公平貿易”,卻選擇性忽略一個殘酷事實:美國從來沒把印度當伙伴,只是當成替代中國的工具??纯丛侥稀W盟的遭遇就知道,只要不符合美國利益,關稅大棒隨時落下。印度想靠美國關稅分一杯羹,簡直是癡人說夢。更諷刺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直接戳破了這層窗戶紙:華盛頓希望印度批評中國,把印度綁上對抗中國的戰車,而印度政客卻把這當成了“戰略機遇”。這種認知錯位,就像一個人把騙子的甜言蜜語當成了真愛宣言。
不過,印度的戰略搖擺背后,也藏著中國多年布局的精妙。就在印度忙著給美國當“馬前卒”的時候,中國悄悄下了一盤大棋。王毅外長與印度外長蘇杰生的約翰內斯堡會晤,釋放出關鍵信號:中印關系正在回暖。雙方不僅恢復了高層互訪,還就邊境問題達成共識,甚至開始籌備建交75周年紀念活動。這背后是中國對印度的精準拿捏——既保持戰略定力,又釋放合作善意。當印度在中美之間左右為難時,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合作才是雙贏,對抗沒有出路。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正在加深。盡管莫迪政府嘴上喊著“印度制造”,但現實卻很骨感:2024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突破千億美元,新能源、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嚴重依賴中國技術。美國的關稅政策看似針對中國,實則讓印度制造業雪上加霜。蘋果公司緊急將印度產iPhone運往美國避稅,蘇拉特鉆石加工中心70萬工人面臨失業,這些都是印度“戰略投機”的代價。而中國通過“一帶一路”、上合組織等平臺,早已在南亞、東南亞織就了一張緊密的合作網絡,印度想繞過中國另起爐灶,難上加難。
印度的困境,本質上是戰略短視的結果。它錯把美國的利用當機遇,錯把西方的產業鏈轉移當紅利,卻忘了一個基本道理:大國博弈中,沒有真正的“中間派”,只有實力說話。當美國的關稅大棒落下,印度才發現自己不過是棋盤上的一枚棋子。而中國的智慧在于,用發展代替對抗,用合作代替圍堵,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穩穩握住主動權。印度若繼續執迷不悟,最終只會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而中國的布局,早已為“龍象共舞”埋下伏筆。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