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ke與AI融合其實已不是新鮮事了,早在2023年就有廠家在部分車型上集成了ChatGPT。AI對E-Bike的改造,本質上是從“工具屬性”向“體驗經濟”的躍遷。但要注意的是,現階段有價值的“體驗躍遷”恐怕更多的還是對“工具性”的使用體驗強化,而非娛樂向的“體驗”。
傳統E-Bike的電池管理基本靠“盲猜”,而AI驅動的預測性維護能實時分析電池衰減、優化充放電策略。比如涂鴉智能的BMS系統,一定程度上能讓電池壽命有所延長。這種“讓用戶少操心”的底層優化,比單純堆電池容量更實際。
在提升安全性方面,配置AI防盜系統能識別異常震動(比如暴力撬鎖),結合實時定位追蹤,甚至能聯動當地警方。移遠通信等廠家的方案已經落地,有助于丟車率的下降。
與此同時,裝備了AI的E-Bike在山地騎行時,AI能根據坡度、踏頻、扭矩動態調整電機輸出,更是非常實用——比如美的MOTINOVA的電機系統,能預判用戶發力意圖,爬坡時自動補足動力,相當于給腿上了個“物理外掛”。這比傳統固定檔位助力更細膩,尤其適合越野場景。
那么,如果說上述三點表明AI能夠給E-Bike帶來“干貨”,那下面三條可能是有些“雞肋”。
比如有的商家把AI大模型塞進車把,使用戶能用語音問天氣、查路線。這看似炫酷,實際體驗卻可能平平,畢竟騎車時專注路況更重要,有多少人會和自行車“嘮嗑”?這類功能更像是廠家為了PR而做的差異化賣點,而非“真東西”。
還有的E-Bike上配備了那種情緒感應燈,能根據你的心率調整燈的顏色、播放定制音樂。這聽起來很“賽博朋克”,但對通勤用戶來說,真是不如開啟省電模式實在——浪費那個電讓燈噗噗閃干嘛呢?
還有的E-Bike廠家宣稱其產品能生成“個性化運動報告”,但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它們中的多數只是簡單統計里程、卡路里,這與健身手環功能重疊。相關方面真正需要AI介入的,是結合地形、體能、目標定制訓練計劃……
因此,現階段看,電池管理、安全防護、動力調校等領域的AI應用算是已產生實際價值;而語音交互、情感化設計更多是錦上添花。
那么,消費者以后買有AI的E-Bike時,到底怎么選?
其實就像買手機一樣,別光看宣傳,得自己心里有數。首先得搞清楚自己買這玩意兒到底圖啥 —— 是想讓爬坡更省力?還是要個會聊天的 "騎行伴侶"?
就像前文所述,有些帶AI的車騎起來很省力,比如遇到爬坡自動加力,下坡還能回收能量,實測能省三成電;那些能測心率的車型在你騎太快時會提醒你減速,對運動愛好者挺實用;導航也更智能,有的車能避開紅燈多的路線,有用戶說通勤能省15分鐘。這些功能是真能提升體驗的。
深圳有款車的 AI 防盜系統,震動自動拍照上傳,找回率提升約60%;還有預測故障功能,能提前發現電機問題,避免半路拋錨。這些才是真剛需。像特斯拉那樣能 OTA 升級的車型更好,后續還能優化性能,比那些“一次性智能”的車強多了。
價格方面當然也是重要的考慮維度。傳統電動車兩三千就能拿下,而帶 AI 的高端車型可能要大幾萬,比如URTOPIA賣到 2000 多美元。試駕的時候要注意產品質量和性能,最好讓銷售現場演示系統更新,確認品牌有持續優化的能力。
最后給點品牌維度的選擇建議:追求性價比的話,可以關注雅迪、愛瑪這些老牌子的動態;喜歡嘗鮮的極客可以考慮URTOPIA這類的高端款;注重設計感的年輕人可以看看Bolyga的賽博朋克風格車型。
總之,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是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