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15日,野村發布亞洲宏觀報告《中國:北京在貿易戰的服務領域擁有更多制衡手段》,指出由于美國是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國,而中國是美國服務貿易順差的最大貢獻國,北京在應對美國商品貿易領域的升級舉措時,在服務貿易方面具備一定的制衡能力。
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隨著關稅戰的升級,美中之間的大部分商品貿易已停止,服務貿易可能成為貿易戰的新戰線,而美國在與中國的服務貿易中存在顯著順差。北京已發出警告,提醒民眾謹慎前往美國部分州旅行和留學,同時,從美國進口的電影數量也在減少。北京限制赴美旅行的舉措可能是最具威懾力的手段,而限制美國電影進口的影響相對較小。
美中服務貿易的快速擴張
中國自美國的服務進口從 2000 年的 50 億美元激增至 2024 年的 550 億美元,增長超過 10 倍。其中,旅行服務占比最大,占總進口的 43%,其次是知識產權許可(15%)、法律和咨詢服務(11%)、金融服務(9%)、運輸服務(8%)、信息和通信技術(5%)以及娛樂產品(4%)。在旅行服務進口中,教育相關支出占 71%,休閑旅行占 22%,商務旅行占 7%。
4 月 9 日,國務院發布白皮書,闡述了中國對美經濟和商業關系的立場,指出中國是美國服務貿易順差的最大貢獻國。白皮書還強調了雙方在國內市場收益方面的不對稱性:2022 年,美國在華附屬公司銷售額達 4910 億美元,而中國企業在美國的銷售額僅為 790 億美元。盡管這些數據未反映在官方的貨物或服務貿易統計中,但它們表明美國企業從中國市場獲取了巨額利潤。
對旅行和娛樂進口的報復措施及其影響
針對美國旅行和娛樂行業的報復行動已經展開。4 月 9 日,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提示游客謹慎前往美國。4 月 10 日,中國電影局表示可能會減少每年從美國進口的電影數量。
在我們看來,如果限制赴美旅行,可能在服務貿易的所有報復措施中產生最重大的經濟影響。我們估計,如果北京大幅加強對赴美旅行的限制,可能涉及 240 億美元的經濟利益。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美國簽證政策不斷變化、個人安全因素以及兩國商業航班恢復有限的情況下,中國留學生和游客赴美人數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相比之下,減少美國電影進口的影響可能較小。我們估計,2024 年好萊塢在中國的收入約為 2 億美元,不到中國自美國服務進口總額的 1%??傮w而言,包括電影、電視和其他媒體在內的娛樂產品進口總額僅為 20 億美元,占中國自美國服務進口的 4%,占美國此類出口的 5%。
其他通過服務貿易進行報復的可能性有限
雖然限制法律、咨詢和金融服務進口是可行的,但由于這些行業規模相對較小,其經濟影響可能有限。這些措施還可能抑制外國資本流入,并在短期內擾亂中國國內就業市場。同樣,對知識產權許可進口實施嚴格控制,可能會加速美中之間的技術脫鉤。鑒于中國在關鍵工業領域對美國先進技術的依賴,這對中國的損害可能更大。
美中服務貿易簡要概述
過去二十年,美中服務貿易增長顯著。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中國自美國的服務進口從 2000 年的 50 億美元增長到 2024 年的 550 億美元,增長超過 10 倍。這一增長伴隨著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從 2000 年的 20 億美元增長到 2024 年的 320 億美元。到 2024 年,該順差占美國服務貿易總順差的 10.8%。中國服務進口在 2019 年達到頂峰,達到 590 億美元,導致中國出現 400 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相當于當年美國服務貿易總差額的 13.3%。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 2023 年的最新細分數據,中國自美國的服務進口總額為 470 億美元。其中,旅行服務占總進口的份額最大,為 43%,其次是知識產權(IP)許可(15%)、法律和咨詢服務(11%)、金融服務(9%)、運輸服務(8%)、信息和通信技術(5%)以及娛樂產品(4%)。
圖 1:中美服務貿易的增長
圖 2:中美服務貿易差額的增長
圖 3:2023 年中美服務貿易概況
教育和旅游目的的旅行服務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2023 年中國自美國的旅行服務進口(反映了中國人在美國的支出)達到 200 億美元,占美國服務出口總額的 43%,低于 2019 年的 52%。2023 年,旅行服務貿易順差占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順差的 72%。從 2007 年到 2019 年,中國人在美國的旅行支出增長了 10 倍,從 30 億美元增至 310 億美元。在旅行服務中,教育相關支出占比最高,為 71%,其次是休閑旅行(22%)和商務旅行(7%)。
教育是最大的單項服務進口
教育服務進口是指中國學生在美國的學費、住宿費、書本費及相關費用支出。這一支出從 2008 年的 20 億美元增長到 2019 年的 190 億美元。在新冠疫情之前,教育支出一直占中國在美國旅行總支出的約 50%,是最重要的單項服務進口類別。在疫情期間,旅行活動受到廣泛限制,但教育支出表現出韌性,每年保持在 100 億美元以上。2020 年和 2021 年,其在旅行服務進口總額中的占比分別飆升至 92% 和 97%,隨著休閑和商務旅行的恢復,2023 年這一比例降至 71%。
對美國來說,2023 年其對中國的教育服務出口占總教育服務出口的 28%,盡管低于 2019 年的 37%。這些進口對美國當地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稱,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和馬薩諸塞州各自從中國學生那里獲得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收入。即使在疫情期間,中國學生也一直是美國大學國際學生中人數最多的群體。
旅行建議帶來的戰略壓力影響
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旅行建議顯示出對美國旅游和教育行業施加壓力的意圖。2019 年特朗普時期的美中貿易戰期間,北京也曾發布類似警告,但由于隨后新冠疫情的爆發,其影響未能完全顯現。
根據 2023 年旅行服務進口占比 43%,應用于 2024 年 550 億美元的服務進口總額,我們估計可能涉及 240 億美元的經濟利益。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美國簽證政策不斷變化、個人安全考慮以及兩國商業航班恢復有限的情況下,中國留學生和游客赴美人數可能永遠無法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圖 4:中國自美國的旅行服務進口
圖 5:中國自美國的教育服務進口
娛樂產品進口
2023 年,中國自美國的娛樂服務進口(美國經濟分析局歸類為 “個人、文化和娛樂”)為 20 億美元。這一類別包括電影、音樂和電視節目等媒體內容,通常涉及許可費和版稅,占中國自美國服務進口總額的 4%,占美國此類出口的 6%。
從歷史數據來看,這些進口從 2007 年的 1.4 億美元增長到 2017 年的 15 億美元,增長了 10 倍。在 2018 年美中貿易戰期間,進口額下降了 30%。新冠疫情的爆發扭轉了這一下降趨勢,旅行限制推動了在線娛樂需求,2021 年進口額達到 30 億美元的峰值,占中國自美國服務進口總額的 7%,占美國當年娛樂服務出口的 11%(見圖 6)。2022 年之后的下降反映了疫情后人們重新回歸線下服務,以及國內娛樂產業(尤其是電影和電子游戲)的日益崛起。
圖 6:中國自美國的娛樂產品進口
電影進口限制的經濟影響
4 月 10 日,中國電影局宣布減少美國電影進口,指責美國關稅降低了中國觀眾對美國電影的興趣。該機構強調將遵循市場規則,尊重觀眾選擇,適度減少美國電影進口數量。
在我們看來,這一舉措更多地具有象征意義,實際經濟影響有限。根據中國電影局的數據,2024 年中國票房收入達到 58 億美元,國產電影占市場份額的 80%,好萊塢電影作為主要的外國貢獻者之一,占比 15%。假設采用 25% 的收入分成模式,2024 年好萊塢在中國的收入約為 2 億美元,不到中國自美國服務進口總額的 1%。
圖 7:中國自美國的娛樂產品進口
法律、咨詢和金融服務
2023 年,中國自美國的法律和咨詢服務行業進口額為 50 億美元,金融服務進口額為 40 億美元(見圖 8 和圖 9)。這些數字在各自類別的美國總出口中所占份額相對較小,分別為 2.1% 和 2.4%。
中國有多種潛在的政策選擇來監管美國服務公司,包括暫停許可證、提高資格審查門檻,或將這些公司列入 “不可靠實體清單”,禁止它們在中國開展業務活動。然而,鑒于這些服務行業規模相對較小,此類措施的經濟影響可能有限。
此外,這些行動可能會對中國自身經濟造成更大的意外損害。限制美國服務公司運營可能會抑制外國資本流入,并導致國內就業市場短期內受到干擾。值得注意的是,“四大” 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安永和畢馬威)在中國共雇傭了超過 10 萬名員工。白領招聘的減少,尤其是應屆畢業生招聘的減少,可能會進一步抑制國內消費。
圖 8:中國自美國的商業服務采購
圖 9:中國自美國的金融服務采購
知識產權許可審查
知識產權(IP)許可是美中服務貿易的關鍵部分。2023 年,中國自美國的知識產權許可服務進口(主要包括研發成果和計算機軟件服務)總額為 70 億美元,占其自美國服務進口總額的 15%(見圖 10 和圖 11)。通過核實專利實施情況和審查技術轉讓合規性,中國可以減少從美國公司的知識產權進口。
圖 10:中國自美國的知識產權采購
盡管知識產權許可具有顯著的經濟規模,但實施嚴格限制可能會加速美中之間的技術脫鉤。鑒于中國在關鍵工業領域持續依賴源自美國的先進技術,這種發展對中國的損害可能更大。
圖 11:2023 年中國自美國知識產權采購細分
本文源自:智通財經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