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是特朗普的拿手好戲,然而自4月2日以來,他卻在對華關稅上栽了不止一個坑。
先是加征關稅被中國反制,又是被“小弟”背后捅刀子,國內百姓紛紛上街游行,這輪關稅不僅沒讓美國得到好處,反而讓全世界知道了美國虛張聲勢。
這也搞得特朗普多次破防,屢屢升級對華政策,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極限施壓,卻給中方的“統一大業”帶來了意外之喜!
貿易戰的打醒了島內人心
這次關稅戰,表面上看是經濟層面的交鋒,實則背后是地緣政治的大棋局。
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踩線”行為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軍售不斷,政客竄訪,打“臺灣牌”似乎成了它遏制中國的重要工具之一。
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臺灣地區突然發現,自己似乎成了“棋子中的棋子”。
本以為可以兩頭討好、借機漁利的算盤打得啪啪響,沒想到現實卻是——中美一吵,臺灣經濟最先中槍。
5月初,新臺幣兌美元突然暴漲,短短兩天升值超過8%,創下1988年以來最大漲幅。
這聽上去好像是“利好”,但金融圈的人都知道,這種突如其來的劇烈波動,絕不是好事。
背后的真相是,臺灣省的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手中握有超過7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絕大部分都與美元掛鉤。
而當特朗普掀起關稅戰、引發全球市場動蕩之后,這些美元資產面臨巨額浮虧,部分機構為了止損,不得不集體拋售美元資產,加速匯率對沖操作,從而引發市場踩踏。
不僅如此,島內多個產業,特別是電子元件、半導體等出口依賴型企業,面臨訂單銳減、供應鏈斷裂的尷尬處境。
原本仰賴大陸龐大市場的農漁產品,也因大陸的反制措施遭到封殺,一夜之間,島內“去中國化”的聲音啞了不少,反倒是對“統一”的態度,出現了罕見的松動。
民調數據顯示,自貿易戰爆發后,島內支持和平統一的比例小幅上升,尤其是中小企業主和基層勞工群體,感受尤為深切,他們看清了一個現實脫離大陸,臺灣經濟根本玩不轉。
美國的“背棄”,是最響亮的警鐘
更讓島內民眾感到寒心的,是美國對臺灣的“表面熱情”和“實際冷淡”的巨大反差。
貿易戰初期,島內部分政客還妄想著“美國爸爸”會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提供經濟補貼、開放市場、甚至協助談判。
但現實呢?美國優先,連自己國內的問題都顧不過來,哪有空管臺灣的死活。
甚至連美國一些企業都開始向中國示好,尋求“豁免”或“重新接軌”,原因無他——離不開中國市場,這一幕幕活生生的現實,打破了不少島內人對“美國保護傘”的幻想。
當大家都意識到“美國靠不住”的時候,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兩岸關系,從前說起“統一”就有人翻白眼,如今卻有人認為這才是真的出路。
祖國大陸的戰略定力,逐步顯現
對大陸而言,統一從來都不是靠喊口號、打感情牌,而是靠實實在在的發展、實力的展示和長期戰略的推進。
這幾年大陸持續推進融合發展政策,從福建設立對臺融合示范區,到鼓勵臺青來大陸創業就業。
再到優化臺胞在大陸的居住、醫療、教育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統一”的基礎,其實一直在悄悄夯實。
貿易戰不過是一場“催化劑”,當外部環境巨變,臺海局勢動蕩時,那些本來猶豫不定、坐觀其變的人,突然看到了一個清晰的方向,回歸大陸,才是長遠之計。
不僅民間出現轉變,一些原本立場“模糊”的島內中間勢力,也開始主動尋求與大陸對話的可能。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明天就能“統一”,也不是說貿易戰一打就能“解決臺灣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經濟戰,暴露了臺灣的脆弱,也打醒了不少人心。
統一從來不是簡單的軍事行動,而是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融合過程,大陸的目標從未變過,那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和平不是單方面的忍讓,而是雙方的相向而行。
如今臺灣社會內部的反思和動搖,說明“心統”的基礎正在悄然鋪開,一旦島內主流民意發生轉變,政治生態也將隨之變化,而這正是統一的“意外之喜”。
參考資料:國臺辦:贊賞島內有識之士反對“去中國化”
新臺幣猛升值引島內普遍擔憂,賴清德喊話被批“喪事喜辦” 京彩臺灣
新臺幣“狂飆”,島內產業“喊疼”,臺當局被批關稅談判“送匯率伴手禮”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