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16日報道 臺灣《中國時報》4月15日發表題為《談判迎合特朗普恐重創臺灣經濟》的社論,摘編如下:
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威脅,臺灣奉上臺積電1650億美元的“投名狀”,卻換來32%的所謂“對等關稅”;為搶搭談判列車,民進黨當局重蹈覆轍,棄守經貿防線,這種缺乏全盤思考規劃、曲意迎合的策略無法化解危機,只會對臺灣利益與人民福祉造成更大傷害,賴清德卻叫民眾“吃苦當吃補”。
臺灣在第一波談判之列,于11日舉行臺美視頻會議,目前僅知討論議題包括“對等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出口管制等,會談時程、層級、具體內容與效果諱莫如深。民進黨當局逢美必軟,可想見在特朗普極限施壓之下毫無抗拒能力。
至于電腦、智能手機、半導體制造設備等產品“歸入半導體”,暫時豁免“對等關稅”,充分說明了盛氣凌人的特朗普政府對許多細節問題尚未定案,隨時視情況彈性調整,這是典型的特朗普式“交易藝術”,賴當局則為營造臺美關系無礙的政治考量輕易就范。
從臺積電到美投資,賴清德匆促提出“對等關稅”的5項因應策略,到談判團隊急就章上陣,顯示團隊在壓力之下無法謀定而后動,輕率亮出手中底牌。零關稅、包括軍事項目的大采購、對美大投資、解決高科技管制與洗產地問題等,未上談判桌就丟盔卸甲。
零關稅代表守護農民權益多年的關稅防線全面潰散,稻米進口“關稅配額制”走入歷史,廉價加州米在臺灣市場更具競爭力。
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于3月31日公布“2025年對外貿易壁壘評估報告”,再次點名臺灣對美國的豬肉、牛肉、馬鈴薯、轉基因食物、稻米、米酒稅率等限制為“不必要的貿易障礙”,甚至要求取消學生營養午餐不得使用轉基因食物的禁令。依照目前的談判策略,不久的未來美國牛肉、豬肉很可能在免于標示產地之下全面開放進口,臺灣的食安防線全面瓦解。
大家心知肚明,關稅只是工具。對于臺灣,特朗普不僅要縮小貿易逆差,更要迫使臺灣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鏈移植美國,重振美國制造業,創造更多就業,即使沒有掏空臺灣,也重創臺灣經濟命脈。
對特朗普的關稅牌和反復無常,賴當局的戰略思維與設計漏洞百出,禁不起檢驗,號稱全球布局,卻缺乏整體性考量,去年臺灣對大陸與美國出口占比分別為31.7%與23.4%,賴當局竟要“脫中入北”。除非找到替代市場,否則臺灣就要承受貿易逆差;在“最惠國待遇”原則之下,對美國貨品零關稅及全面開放市場將適用于其他國家,臺灣產業是否能承受沖擊?除了經貿領域,據報道,美方有意擴大戰場,鎖定匯率與臺灣擁有的龐大美國債券,屆時臺灣將更難以招架。
更重要的是,在賴當局毫無保留向特朗普投誠之后,迄今無法獲得美方任何積極的政治信號,一場不透明的視頻會議無法消除人民與市場的焦慮。“非紅產業鏈”“立足臺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只是空洞的政治口號,賴清德罔顧民生,脫口而出呼吁臺灣人“吃苦當吃補”,才是他的真心話。
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貿易戰且戰且走,目前只是序幕,假如賴當局不能痛定思痛改弦易轍,臺灣產業遭殃、經濟沉淪、人民繼續吃苦將是難以避免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